说起魔都上海的本地酒,大多数酒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石库门、金色年华、雅侬尚品等黄酒。确实,在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地区的黄酒产业非常发达。但除了黄酒之外,魔都上海也有许多好白酒,甚至有一款本地酒曾经辉煌一时。
可惜的是,这款白酒也跟众多名酒一样,走向了消亡。它便是曾名动上海滩的七宝大曲酒。在上世纪70、80年代,每天傍晚手提一瓶七宝酒,配上几碟小菜,细啜慢品七宝酒是上海人的生活日常。
“飞来稠叠西江酝,不负嘉名七宝山”,当年的七宝大曲酒,可以说是上海最有名的白酒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上海正大力发展农副业,其中一项就是养猪。为了节省成本和粮食,上海各区县陆续建起多家酒厂,七宝酒厂为其中之一。这些酒厂在酿酒挣钱的同时,还能产出喂猪用的酒糟,一举多得。
不过,上海的白酒之路走得并没有当初预想的那般顺利。从召楼的江南啤酒厂(曾产过白酒),到中山北路的3488号熊猫酒厂(中国酿酒厂),再到崇明白酒厂等,上海的白酒酒厂都不怎么出名。因此,上海白酒也名气也比较小,直到上海七宝酒厂酿出了带有汾酒“基因”的清香型七宝大曲。
上海七宝酒厂初期是以酱香酒为主。虽然当时酒厂在用工、用料等方面都下了功夫,但上海人似乎不太热衷于酱香酒。再加上酱香酒的产量较低,所以上海七宝酒厂开启了“转型”之路,派人去到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学习技术。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汾酒可谓是酒圈名副其实的中国酒王,一度传出“全国每1斤名酒中,就有半斤出自杏花村汾酒厂”。当年,许多酒厂都会派人到汾酒酒厂学习酿酒技术,上海七宝酒厂只是万中其一。
不同的是,上海七宝酒厂不止学习人家的技术,还调来北方的高粱做原料,请来汾酒厂专业人员到厂指导。得了汾酒“真传”的上海七宝酒厂,终于生产出颇受上海本地人好评的终于生产出了清香型七宝大曲。至此,七宝酒开始走上“制霸”上海的辉煌道路。
后来七宝酒厂继续创新,生产出了浓香的七宝大曲。从酱香到清香再到浓香,七宝酒厂杂糅了各派技艺,外加上纯手工制作酿制等原因,最终酿出具有诸味协调,口感柔和,绵甜爽净,余香悠长特点的七宝酒。此酒曾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成为众多重要场合的必用酒。
当时,七宝大曲可以说是上海原生产的最好的高度类白酒。简装(汽水瓶盖)约是1.7元一瓶,精装(方瓶)约是2.8元一瓶,按照那个年代的价格来计算,算还是价格比较贵的白酒之一。
然后好景不长,到了80年代后,作为开放的“第一站”,各种外国洋酒开始进入上海市场,当时人们对白酒“高度观念有偏差”情况愈盛。外加上七宝酒厂酿造取水的蒲汇塘水质发生改变,七宝酒销量连年下滑,逐渐走向消亡。
发展到今天,七宝酒走下坡路后,上海其他本地酒又干不过原发强大的茅台、五粮液、洋河等外地酒,“魔都上海没有好白酒”的观点逐渐流行,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