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大多数人是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对其具体经过也比较模糊。从名字上来看,像是赵匡胤用了什么手段,以酒换兵权一样。然而,回顾一下这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我们会发现,酒的出镜率似乎并不高。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结义兄弟们的功劳。
然而,刚当了没半年皇帝,就有两个节度使(节制调度的地方军事长官)起兵造反了。
这不免让赵匡胤后背发凉——唐朝灭亡以后天下权属更迭,自己也是靠造反走到今天的。当年兄弟们拿着龙袍献给自己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昔日帝王的悔恨自然也印刻在他心里。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事情的恐怖性和易发性。
经过这一折腾,赵匡胤心里可踏实不了了。于是,赵匡胤办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宴席。
赵匡胤把石守信、王审琦等颇有战功的大将军召来喝酒,酒过三巡,便让侍候的太监退下。他举起酒杯,先请大家干了,随即声情并茂地说:“我能当皇帝,全靠在座的哥几个。但是你们都感受不到我有多焦虑,这么些日子来,就没合过眼。就怕有些人眼红这皇位,要砍了我。”
将军们当即义愤填膺,誓要为太祖扫清一切“眼中钉”。却没想到,赵匡胤的“眼中钉”就是在座的几位。
只听赵匡胤说:“嗐,在座的兄弟,我都信得过,就怕你们的兄弟哪天也逼着你们当皇帝,到时候你们不干也不行了啊。”
将军们一听吓得傻了眼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想不到这些,陛下快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赵匡胤这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大家交出兵权,拿着赏赐的大把财物回家养老。
从这个过程来看,酒的出镜率似乎并不高,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酒过三巡,几个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无话不说,让太监们离开是合情合理的。若席中无酒,赵匡胤命旁人退去,武将们难免紧张兮兮,不知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微醺之时,赵匡胤说自己有难处,才会把兄弟们为大哥着想的义气利用到极致。若席中无酒,武将反而会觉得,皇帝能有什么烦心事,其中指不定有什么说法呢。
酣畅之时,君臣之间才能有赵匡胤想要的那种掏心掏肺的场面,才会达到予取予求的目的。若席中无酒,此番兵权被夺,就算将军被贬为节度使,也难免心起疑窦。
一言一概之:有这酒,是兄弟们为大哥分忧;没这酒,就是大哥不给兄弟们昔日情面了,后患无穷。
这就是为什么此事被称为“杯酒释兵权”,而不被称为“数语释兵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