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2年“山西杏花村遗址”的小口尖底翁被发掘出土,并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种酿酒器具和礼器出土后,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六千多年的传承史,便得到了考古实证。
中国的“酒文化”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总结过去,影响未来。
什么是文化?
台湾原文化局局长、现代作家龙应台说,“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守的东西”。
文化的“价值”和“秩序”是什么?
应该是“真相”和“导向”。
中国“*早的酒器”、“酒文化起源地”、“六千年传承史”就是真相;对“假恶丑”鞭挞,对“真善美”弘扬,就是“价值和秩序”的导向。
——这正是中国人需要坚守和传播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文化名片”
“最早的酒器”是体现“最早的中国”的一个代表,这种真相探求是一种“文化寻根”,**目的是为了发现“中国文化”背后的故事、传承和力量。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或传统魅力,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向外输送。
一个“文化名片”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那些大气磅礴、如雷贯耳的史诗建筑和名胜古迹;有人认为,是那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人文传承或民族产业。
比如,美国文化的“名片”有“可口可乐、牛仔服、快餐、自由女神像、好莱坞”等;法国文化的“名片”有“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香水、绘画、葡萄酒、服装、箱包”等;中国文化的“名片”有“中餐、功夫、瓷器、丝绸、茶叶、中药、白酒、长城”等。
中国“文化名片”背后的“价值”和“秩序”是什么?
是什么力量支撑中国走到现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脉的“文明古国”?
“中餐文化”的价值魅力
有机构做过这样的调研: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是中餐,其次是“中国功夫”。
这与中国传承的“国情制度”和“民众信仰”有直接关系。
中国的信仰是“天为大”,代言人是“天子”。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吃饭是天大的事,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其他都可以往后面放放。
“活下去”才是第一位——这是中国人的朴素逻辑和基本观念,也是中国人坚韧求生、务实内敛、自娱自乐、达观向上的人生哲学。
在贫穷节俭时期,中国人尽管住不上豪宅、骑不上大马,穿不起霓裳,但在吃上并不怕麻烦,山野菜品,创意无限,很是“穷讲究”,尽量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尤其赶上节日、庆典、聚会期间,饮食尽量丰盛,场面尽量热闹,每个人都沉浸在“节庆联欢”的美好之中。
穷时坚韧求生、自娱自乐,对食物“穷讲究”。一旦富裕起来,往往更加食不厌精,讲究品味排场,礼节传承,这是中国人对“美食”追求的“一贯性”。
中国的富人会把“饮食”当成一种生活“品质”和“文明”,看作“阶层地位”和“生活品味”的象征。富贵人士对饮食的工艺、道具、场地、食材、规格、礼节、等级、规模等,很是在乎。这种饮食文化《红楼梦》里体现的*为淋漓尽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家庭到家外,“吃饭上桌”绝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渗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中国人对美食的情有独钟,天然嗜好,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一种多元立体的“文化精神表达”。因此,中国有“美食之国”的称誉,一直**世界。这种“文化精神表达”在《舌尖上的中国》也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一直以来,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吃中国美食,住美国房子、取日本女人、开德国汽车、穿法国服饰”。
除了戏谑之外,正如德国汽车代表了德国人的严谨,法国服装代表了法国人的浪漫,“中国美食”也代表了“中国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力量。
酒是中国人的“餐桌神器”
酒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魔咒”和“神器”。
中国人把酒叫“XX春”和“琼浆玉液”,西方人叫“人间魔水”。
自从有了酒,改变了人类“吃饭充饥”的本质目的。人们不再为了吃饭而吃饭,“吃饭”还有别的兴趣、功用和目的。
有个段子说:“喝酒”和“穿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两大标志”。
动物:吃饭、工作、玩乐、做爱、睡觉、思考。(注:1、牛、马、狗、象等都在为人类工作,很辛苦;2、狗、狼、虎、豹等很会思考,善于斗智斗勇)。
人类:吃饭、工作、玩乐、做爱、睡觉、思考、喝酒、穿衣。
可见,“喝酒”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生活方式。
中国自古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和习俗,酒成为中国人无可替代的“餐桌神器”。
几千年来,与其说,是中国人对美食的天生嗜好,酿出了“酒”这种“琼浆玉液”;不如说,是“中国酒”推动了美食文化的高速发展,没用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何来“酒店”“饭店”的密集林立和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