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是白酒行业挥之不去的“梦魇”,还未开口解释,各路人马就开始“狂怼”。每篇爆火的白酒新闻下面总会有“现在的酒都是勾兑的,没法喝”、“浓香型白酒香精多”、“哪个酒厂不冒烟”等等诸多评论。不禁要问,“勾兑”到底做了什么错事,时至今日,仍然众怒不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是“勾兑”有错,是“勾兑”背了不法分子的黑锅,背负了假酒、差酒的污名。
不法分子如此勾兑白酒
谈勾色变,避而不谈不是办法,必须要直面问题,相信如今的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辨别是非对错。大多数消费者理解的勾兑是“酒精、香精、糖精及水”勾兑成酒,实际上大多数酒厂是“基酒、调味酒、年份酒”等勾兑成酒。勾兑,本身是个技术用词,却因为个别酒厂的急功近利及个别人的不法行为,让整个行业为之承担不该承担之重。
白酒大师勾兑白酒
笔者认为勾兑被污名,源于两个轰动全国的事件,一是标王秦池倒下,二是朔州假酒案爆发。
一件事是标王秦池倒于“勾兑”。1995年及1996年,分别以6666万和3.2亿的天价,连续拿下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投放广告,“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被广而告之,产品供不应求,产能也跟不上,换句话说,没有足够的窖池来酿造足够的酒。怎么办,去四川买原酒,回来改头换面卖高价,没有不透风的墙,1997年被媒体曝光“秦池白酒是川酒勾兑”。秦池的产品因此事陷入“信任危机”,市场一落千丈,“勾兑”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此时,“勾兑”给公众的印象是“弄虚作假”、“挂羊头卖狗肉”。如今,很多消费者说当地酒厂不冒烟(不酿酒),就知道从外地(四川)买原酒回去勾兑,鄙视的很。
另一件事是朔州假酒案。1998年春节,山西朔州爆发震惊全国的假酒案,27人丧生,22人中毒入院治疗,其中多人失明。这批假酒是山西文水县农民用工业酒精(含甲醇)、酒尾及水勾兑成酒用以谋利,最终6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这一假酒案,让“勾兑”第二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上次是“假”,这次是“毒”,引发全国对白酒的恐慌,尤其是山西白酒,更有媒体以“劝君莫饮山西酒”为标题报道,与假酒案毫无关联的山西汾酒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销售额从“汾老大”跌落至行业第九。
还有一件事情,估计酒水行业知道的也不多。1999年有次新工艺白酒研讨会,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指出,目前采用实用酒精生产的新工艺白酒达到70%。该观点被媒体误读为“目前我国70%的白酒系勾兑”,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于是乎,公众事件加行业事件,让“勾兑酒”等于假酒或劣质酒,不敢喝、不能喝。
到底啥是勾兑,在酒水行业中普遍不普遍?“勾兑”是酒类生产中技术用词,是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酒度、不同优缺点的酒兑制成风格特点和质量指标一致的工艺技术方法。笔者理解,时间不同、窖池不同、工人不同等酿造出酒的质量不一,需经过“勾兑”保证出厂的每一瓶酒都完全一致。如果酒水不经过“勾兑”,或许今天喝到的和明天喝到的,口感都不一样,会带来更多的隐患。从这个意义上,勾兑是门科学,“七分酒三分勾”,经验丰富的勾兑师可以将调味酒、年份酒将基础酒的风格勾调的更饱满,更适合消费者的口感。这个过程,类似于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即使你在不同城市,菜品的味道依旧差别不大,这就是工业时代的标准化。
市面上流通的成品酒,大多数均是勾兑过的,不论是白酒,还是葡萄酒,或者是朗姆酒等烈酒。严格意义上讲,白酒分为固态法、固液法、液态法。第八代五粮液、飞天茅台、旗帜西凤等产品,是纯粮固态发酵,其勾兑是“老酒勾新酒”;像老村长香满堂、泸州老窖二曲等低端产品,是固液法、液态法发酵,其勾兑是“食用酒精勾食用香料”。
老村长香满堂标注辅料为食用香料
泸州老窖二曲白酒的配料中标注食用香料
不管是飞天茅台,还是老村长香满堂,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饮用。道理不讲不明,勾兑并不可怕,藏着掖着才可怕,才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说事,不断放大公众的恐慌。
标注“食用酒精、食用香料”合情合理合法,一瓶酒卖个不到20元并不丢人,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酒;违法的是那些酒厂不酿酒,暗地里用“食用酒精、食用香料”勾兑酒,明面上标榜自己是“五年陈酿”、“十年陈酿”的酒企。
转自:欧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