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饮酒?祭祖通神。何以通神?酒以通神。在古代中国,祭祀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代是继承秦代的各类制度,在文化上继承的是先秦的礼乐文化。在先秦的礼乐传统中,天子往往借助对神灵的祭祀来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而经汉代儒者改造后的儒学,进一步借礼制强化了君王的权威。
祭祀在古代社会的礼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礼记·祭统》中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也即是五礼之首的“吉礼”。《周礼·天官·大宗师》提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对此,汉代大儒郑玄注释为:“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可见古人极其重视祭祀活动。汉代大儒董仲舒直接说明:“祭者,察也,以善逮鬼神之谓也”。
先秦两汉在谈及祭祀之礼的起源时,常常是“鬼神”并称的,如《礼记·礼运》中的“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等。狭义的“神”指“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广义的“神”则是:阳魂为神,阴魄为鬼。气之伸者为神,屈者为鬼。”(《康熙字典》)结合祭祀之礼的起源及发展来看,圣人所制之礼追求的“神人以和”中的“神”泛指神灵,包括天神地祇人鬼。
有汉一代,开始强调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天地与人,尤其是作为天子的皇帝有着紧密的映照关系,下有所动,上有所感,上有所动,下必有应,而祭祀则是形成这种感应途径的最重要、正规的方式。作为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酒在祭祀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流传后世的汉赋中有大量关于以酒祭祀神灵的赋作,通过这些赋作,我们得以窥见汉人以酒进入神灵的世界,与神灵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借助酒力体验和彰显“人神允洽”的审美精神。班固的《东都赋》中说:“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肃”,所谓人神允洽,表达了在祭祀的过程中,人与神所达到的一种融洽、和谐的状态。
由此,祭祀用酒在汉代逐渐从追求虔敬神灵的“德将无醉”、“尚玄酒”的朴素酒风转向了将酒视为天之美禄之风,突出了祭祀中人的享受性饮酒。正如《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在以神的欢娱为中心的祭祀酒礼逐渐向突出人(主要是天子)的美禄为中心的祭祀酒礼的转化中,汉代人也在毕恭毕敬地追求“致其敬于鬼神”之“神人以和”的传统仪式理想下发展出了更富有世俗性的情感,更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神之和允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