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500年。
此次发掘的2座仰韶中期房址,为山西省历年基本建设考古中清理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同时期遗存。新发现的吕梁汾阳冯郝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汾阳市杏花村镇冯郝沟村东北约300米,处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杏花村遗址建设控制地带的北部边缘。
发掘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介绍,发掘区背靠子夏山,面临文峪河,为山前坡地,海拔748米。此次发掘的2座仰韶中期的房址,处于杏花村遗址的建控地带北部边缘,房址编号分别为F1、F2,均为半地穴房址,房址主平面(不含门道)略呈梯形,北窄南宽,面积分别为30.68平方米、38.91平方米。房址地面抹有草拌泥,平整坚硬,以黑色为主,部分区域呈红色。
F1航拍
在F1房址南部门道处的火塘内,残留1件夹砂灰陶釜。F2房址内出土有石磨盘、小口尖底瓶、彩陶钵、夹砂罐等器物残片。这次发掘出土的重唇小口尖底瓶、侈沿鼓腹釜(罐)、彩陶片等,与1982年发掘的杏花村遗址第1段基本相同,都属仰韶中期,房址年代上等同于杏花村遗址第1段或稍早,距今约5500年。
F1灶
从发掘结果分析,该地点与杏花村遗址应为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同一考古学文化,该地点当为杏花村遗址的组成部分。这次的考古发掘,对于重新核定杏花村遗址的范围及文化属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F2小口尖底瓶
这两座房址为山西省历年基本建设考古中清理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仰韶中期遗存,这对研究当时的房屋结构、布局、建造工艺、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当时的人口规模、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
小口尖底瓮见证中国白酒起源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上溯至6000多年前,而这个源头的所在地,就是今天出产汾酒的山西杏花村。
1982年的春天,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东堡村一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了一件精美的铜爵,开始将人们的视线指向了遥远的新石器晚期,杏花村也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建立了紧密联系。
紧接着,国家文物局联合相关单位在山西晋中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在汾阳市杏花村遗址找到了中国最早人工酿酒的实物证据。
据考证,杏花村遗址的堆积形成经历八个阶段,文明从仰韶文化中期一直持续到商代晚期,跨度达3000年之久。杏花村遗址中,相继出土了数量繁多的酒器品种,包括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浸泡酒料的泥质大口瓮,蒸粮用的甑、鬲,以及盛酒器壶、樽、彩陶等。其中的小口尖底瓮的发现,被考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发酵容器,这说明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先民已经开始掌握了人工酿造谷物酒的初级技术。它的出现,为探讨中华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贵的文物标本。
后经过考古发掘证实,这个终被命名为“杏花村遗址”的地方,不仅藏着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晚期近四千年的人类文化活动史,还埋藏着迄今为止所能发现的中国酒最早的酿造场所。这个遗址,也成为一部来自人类启蒙时代的中国酒最原始的酿造教科书。在此出土的“小口尖底瓮”,被考古界、酿酒界认为是“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这也直接证明了山西杏花村就是中国酒肇始的发祥地。小口尖底瓮和中国人工酿酒的关系,或许从文字的演绎也可见一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酒为酉,其最初的文字形态,就是小口尖底瓮的形状。
小口尖底瓮
对汾酒人乃至所有酿酒人而言,杏花村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它解释的是整个人类在酿酒方面有着可以用手触摸到的历史。
传承:
中国酒类文化传承的见证者
那么,世界上最早的酒到底是在何时何地诞生的?古今中外,关于酒的诞生有很多说法。古埃及人认为酒是由奥西里斯最先发明的,古希腊人认为酒神是狄奥尼索斯,古罗马有酒神巴克斯,皆被称为酒的发明者。在中国,“酒星始酒”、“上皇兴酒”、“仪狄做醪”、“杜康酿酒”等传闻和各种版本的演绎更是精彩纷呈。但最早最权威的记载,是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中国酒起源于“三皇”中被称之为上皇的伏羲氏,即神话传说中的新石器时代。而在杏花村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口尖底瓮恰恰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山西杏花村汾酒是6000年传承的结果,和华夏文明、黄河文明、晋商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作为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汾酒也是传承中华五千年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在中国白酒发展的岁月长河中,杏花村见证着中国白酒的起源。从6000年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国酒魂,一脉清香,香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