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会哭的葡萄酒才是好酒,而这里的“哭”当然并不是真的哭,实际上是指酒的“挂杯”现象。“挂杯”是很多酒友们在鉴别酒的好坏时,常常会用到的一种小技巧。其实,并不只有葡萄酒会“哭”,我们平时喝的白酒也会“哭”。
1.何为挂杯?
“挂杯”一词来源于葡萄酒。这一现象最早是由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卡罗·马拉高尼首先在论文中研究发表的,因此又叫马拉高尼效应。
如何才会产生“挂杯”现象?当我们把酒杯慢慢倾斜,再恢复原状的时候,就会发现当酒液到达最高点时,会出现一圈略微鼓起来的“水滴”,这些“水滴”并不会直接顺着杯壁流下,而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像“泪滴”一样缓缓滑落,这就是“挂杯”现象。
2.形成原理
白酒“挂杯”现象实际上是在附着力、表面张力、重力三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当两种不同的物质接触部分相连接时,这两种物质之间就会形成一种附着力,所以在我们摇晃酒杯时,酒液会依附在杯壁上。酒液里的乙醇会率先蒸发,形成一股向上的牵引力,同时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重力最终取胜破坏了酒液表面的张力,流下了“眼泪”。
3.判断依据
很多人认为,挂杯越久就代表酒的品质越好,因为挂杯时长与酒精微量物质的含量有关。但是现在市面上有些劣质酒,由于里面增加了很多增稠剂,也能达到挂杯的效果。
所以,通过白酒“挂杯”现象判断酒的品质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全面,更多的时候还要参考酒的原料、工艺等方面综合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