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蒸馏酒,白酒和俄罗斯伏特加有什么区别?中国白酒为何难以走出国门
任何地方,酒都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也是财政税收的重要项,各个地方也是发展除了不同的酒类,中国的白酒、韩国的烧酒、日本的清酒、俄罗斯的伏特加...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很多洋酒都能再世界范围流行,唯独中国白酒始终停留在国内市场...
按理说中国白酒要历史有历史、要故事有故事,酿造工艺传承前年,也不差别人什么...
再加上中国白酒由于工艺特殊性,风味往往比洋酒丰富,也更不容易上头;
要素齐全、优势明显;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是什么限制了中国酒走向世界。
同样是蒸馏酒,就拿伏特加和中国白酒来对比一下,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俄罗斯从俄罗斯15世纪开始就成为了俄罗斯常应用的蒸馏酒。战斗名族爱喝烈酒,伏特加最高的度数可以达到70度,日常喝的也有40度左右。
伏特加能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和其单一的风味有关,越是纯净的伏特加口味越是单一,可以作为调酒材料调制成多种不同风味的酒,如鸡尾酒、果酒调制中常用伏特加。
中国白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元代开始有白酒,明清开始广泛流行(但主流仍然是黄酒),建国后在国家支持下有了成熟的酿造体系和大型酒厂。
由于坚持使用微生物自然发酵,地域、气候、水质都能成为影响因素,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种酒,甚至统一品牌不同批次也都有细微的差异。
酿造原料、工艺
如今的伏特加主要使用玉米、土豆作为原料酿造,原料相对简单,将其蒸馏后制成95%浓度的酒精,再用蒸馏水将其勾兑至40-60°,过滤掉其中杂质即可
而白酒的酿造原料相对就复杂的多:酿造原料酒对种多样,根据各个香型和工艺有所不同,如,
酱香型:高粱、小麦
浓香型:单粮酿造(高粱)、多粮酿造(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
清香型:高粱、大麦、豌豆
....
光有原料还不行,白酒最为核心的工艺还要属【酒曲】,有以大曲、小曲、麸曲、混曲等作为糖化发酵剂,关于酒曲的详细说明,这篇文章中有:
大曲、小曲、麸曲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非要“少女踩曲”?
经过蒸煮、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调等多道工序,部分酒如茅台,在完成酿造后还需要坛储3-5年才可装罐。
工艺极为复杂、耗时也很长,而且白酒酿造工艺属于传统工艺,各个地方、香型都有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口味风格
伏特加口味是真的很多单一,按照期工艺本质就是液态法产出食用酒精后勾兑即可,清淡爽口、纯粹。稍复杂一些的会在调味过程中加入水果等增加风味复杂性。属于谁都能喝的类型。
但是中国白酒先不说原料复杂,酒曲中复杂的微生物多达5000余种,并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分解缩合成多种风味物质。比较独特的:酱香型、董香型这类酒体香味独特,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中国白酒走不出去?
①中国白酒走不出去最主要的原因还要属:口味。
上面说了白酒风味形成复杂、独特,即便是中国人也不能说全部接受,更别说外国人了,就拿酱香白酒来说,茅台的好在中国谁人不知?
可是放到国外,就不被接受,不少人觉得这不是香,是一股馊味儿...
本质上来讲也没说错,白酒酿造中是有霉菌的参与,其分解蛋白质、脂肪后就会产生类似发霉发馊的味道。
这和螺蛳粉其实是比较像的,喜欢的人就喜欢这个“臭”,不喜欢的是真的觉得纯臭。
所以像酱香、浓香这类风格明显、过于有特点的在国外范围不太被接受;
到是清香型的汾酒、桂林三花、玉冰烧这类清雅爽口的白酒,在国外还算是有一小片天地。
②原因二:外观
白酒的瓶身设计最主要的还是复合中国国内的消费者,特别是30-6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消费审美,瓶身设计多是添加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有些甚至是有些土味的,这大概是不符合外国的审美。
多数人消费无非是看品牌、看眼缘,第一眼无法理解瓶身的设计,自然很难被吸引
③原因三:价格
白酒现在的价格构成包括:酒+故事+品牌,中国人还就吃这套东西,送礼、宴请还不得选个有牌面的酒来说说?但是这套放在国外酒没啥用了。
讲品牌?不知道;
讲故事?听不懂;
这套东西玩不转了,又不能降价,那国内的主要消费者还不得闹翻?把自己架在那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干脆回国内搞内卷讲故事,至少好有点市场。
国内的主要消费者还不得闹翻?把自己架在那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干脆回国内搞内卷讲故事,至少好有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