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起源于美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相传1779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一个名叫贝特西・弗拉纳根( Betsy Flanagan)的爱尔兰籍姑娘,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开了一间小酒店,她热情好客,服务周到,声誉远扬,小酒店遂成为当时华盛顿军队中一些官员们聚会的地点。紧邻这间小酒店是一所养鸡农场,其主人名叫托里Tory)。由此,贝特西和托里及其所养的鸡成为这些官员们喝酒之兴时闲谈的话题和笑话。
贝特西气在心里,但却不动声色,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主意要教训他们。她举办了一个名叫“托里鸡”的晚宴,招待了这些官员。宴毕,她把当时流行的一种混合酒叫“布莱索' (Bracer端上桌,每杯酒里均插上一根公鸡的尾羽毛,以诅咒这些趾高气扬,像公鸡式的男人。大家见状均感到很惊讶,但觉得格外漂亮。随后,其中一位法国军官举杯祝酒高喊道“鸡尾酒万岁”( Vive le Cocktail1,大家亦跟着他举杯高喊。从那时候起,来到贝特西小酒店喝酒的人都把那种“布莱索酒”称为"℃ ocktair',由此鸡尾酒这一名称被逐渐传开。
另一个发生在同一时期里的故事,讲的是一位酒店老板的女儿名叫贝西( Bessie,她爱上了位美国军官,但她的父亲却反对这门亲事,甚至阻止贝西与这位军官会面。贝西的父亲喜好斗鸡,对斗鸡赛特别感兴趣,并养了一只勇猛的斗鸡。有一天晚上,他那只心爱的斗鸡突然不见了这令他非常的伤心。为了找回那只斗鸡,他公然宣布,哪个男子能为他找回那只斗鸡,他思意将女儿贝西许配给他。出乎意料,找回斗鸡的那个男子正是贝西父亲原先拒绝的那位美国军官。尽管如此,贝西的父亲还是为女儿举行了结婚宴会。席间,贝西非常激动和高兴,她把父亲酒窖里珍藏的酒拿出来,调制了一种浓烈的混合酒,让每位赴宴的客人品尝,大家都很喜欢这种饮料。为了祝贺所促成的婚姻,客人们频频举杯,并把这种浓烈的混合酒称为“鸡尾酒”。
18世纪的英格兰,斗鸡赛相当盛行。为了战胜对手,人们常让斗鸡饮用一种含有酒精的混合饮料,以刺激斗鸡,增强斗鸡的力量。当比赛开始时,饮过酒的斗鸡凶猛异常,得胜时,常会鸡尾高첸,尾羽毛发亮。由此,人们就把那种灌斗鸡用的混合酒称为“鸡尾酒”,并常用这种“鸡尾为获胜者干杯。
早期的鸡尾酒缺乏严格的配方,有关书本的记载也很少,因此调制鸡尾酒时,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随着鸡尾酒的流行和发展,各种研究调酒的书籍不断出现,使世界各地调制鸡尾酒的技术臻于完善,井逐步走上正规化。
1951年2月24日,国际调酒师协会简称IB心在英格兰成立,并在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发展成员国,由各成员国在本地区建立了各自相应的组织机构。该协会致力于发展国际调酒培训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为世界各地有志于从事调酒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井通过培训规范了世界各地的调酒操作技术。
从1976年开始,国际调酒师协会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鸡尾酒调酒大赛(简称1C,这一赛会使世界各国的年轻调酒师能够充分展现各自高超的技艺,达到了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大大地提高了世界调酒技术水平,促进了国际调酒业的发展。
如今,鸡尾酒已从一种民间的饮料,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高品位的社交饮品。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鸡尾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饮料,上至高官显贵的酒,下至平民百姓的晚会,人们已习惯用鸡尾酒来作为一种礼伩交往的媒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鸡尾酒逐渐在社交场合上出现,有关的书本不断发行,几个主要大城市均举办了不同层次的调酒培训班。1992年在桂林举行的全国旅游系统技术大赛以及1993年全国奥林匹克青年工人技术大赛均将调酒列入赛程,这种大型赛事为我国调酒业的建设与完善,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以中国名酒为基酒所调制出来的“中华鸡尾酒”在世界上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国际调酒界人士的高度發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