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进村,铺平边远山村致富路

作者:华夏酒报 更新时间:2022-08-31 08:29 阅读:369

“扶贫车间”进村,铺平边远山村致富路


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城出发,驱车30分钟来到共乐镇新阳村,村头一栋两层白色楼房尤为瞩目,这就是新阳村村民口中的“致富车间”。车间里,30余台缝纫机排列整齐,村里和邻村30余名女工正在缝纫机上忙碌着,经过女工们的精细加工,一套套印有五粮液标志的包装依次成型。


边远山村有了属于村民自己的生产车间,而同样的生产车间在兴文县还有12个之多。这些散落在兴文县各贫困村的小型生产车间正是五粮液集团公司“产业扶贫”项目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兴文县各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广大贫困村民就近就业、致富增收的希望所在。


▌“车间”进村,家门口实现就业


“扶贫车间”进村,铺平边远山村致富路


和众多贫困村一样,新阳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尤其是留守妇女除了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外,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留守妇女也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增收。然而,多年来,新阳村没有支柱产业,致富之心强烈,没有“门路”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的苦恼。


据了解,新阳村有500多名留守妇女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和丈夫一块外出务工,家里老人、小孩无人照料;留守当地,也没有什么赚钱门路。新阳村村支书陈小华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如果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难题,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问题。


新阳村的难题在2017年发生了改变。2017年,五粮液集团公司援建的“扶贫车间”正式立项。作为对口帮扶兴文县精准脱贫、产业扶贫的重要项目,新阳村获得一条生产线,总计45台缝纫机设备。同年7月12日,新阳村车间正式开业,同年9月开始承接订单,初期吸纳员工20余名,其中贫困户8名。


48岁的廖先玉原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常年外出,4个孩子都在读书,生活压力巨大,如今也长期在车间务工。通过夫妻的共同奋斗,她家如今已顺利脱贫。“工作不累,工作环境还好,而且从不缺活干,一个月还有两千块收入,既照顾了家里,还有稳定的收入贴补家用,村里的‘扶贫车间’就是我们村民的‘致富车间’。”廖先玉夸赞道。


“扶贫车间”的落地不仅仅鼓了村民的腰包,还为村集体提供了经济支撑。陈小华感慨,去年依靠“扶贫车间”,村里有了3万多元的收入,村集体有了收入,做事也就有了底气。


目前,五粮液集团公司已投入100万元用以改建“扶贫车间”,捐赠300台(套)缝纫设备,并提供技术培训、管理服务和订单支持,在兴文县12个行政村(社)启动“五粮液扶贫车间”。生产由五粮液提供原材料,产品加工后由五粮液集团公司全部收购,带动500名妇女在村里就业,每年可为当地增收1200万元。


▌ 模式创新,地企合作谋共赢


“扶贫车间”进村,铺平边远山村致富路


今年4月,五粮液集团公司挂派兴文县委副书记李小波带领兴文县相关部门及 “五粮液扶贫车间”员工一行50余人,到五粮液集团公司交流学习。在宜宾圣山家纺公司,“扶贫车间”员工们参观了宜宾家纺公司布料配送车间、产品生产车间等地,实地了解产品原料、生产加工、技术培训、流程管理等情况,圣山家纺公司管理人员还向兴文县“五粮液扶贫车间”员工在生产技术上的细节问题、难点问题和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像这样的学习培训机会多次在“车间”上演,极大解决了“车间”工人们的技术难题,为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由“村资公司”聘任技术能手、邀请企业指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参与就业的当地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车间”建立之初的2017年,兴文县就已投入资金十余万元,成功举办为期20天的全脱产技能技艺培训“扶贫专班”等重要培训学习活动。


据了解,“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贫困村+车间+贫困户”的方式,重点发动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留守妇女、在外务工人员就近在“扶贫车间”就业,实行按日计薪,村集体依托“扶贫车间”,加强对服装加工、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商,通过厂房租赁、订单生产、管理服务等方式实现增收。


同时,村集体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新建或改建车间,并配套水电等基础设施,共同促进“扶贫车间”建设,实现了企业、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共赢。企业节约了土地费、新建厂房费、工人培训费等,运行成本降低4成;村集体通过厂房租赁、订单生产、管理服务等方式,预计每村实现近10万元的年均增收;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务工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远超脱贫标准。


编辑:赵果


“扶贫车间”进村,铺平边远山村致富路


“扶贫车间”进村,铺平边远山村致富路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