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酒都”渊源

作者:酒视界 更新时间:2022-08-31 19:52 阅读:573

宜宾“酒都”渊源


1998年11月,四川省首届名酒文化节在宜宾举办。


历史现场


1983年7月,地委、行署根据宜宾盛产名酒和酿酒业发达的特点,将宜宾定位“酒乡”(1992年秋改称“酒都”)。


事件回溯


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浅丘、河谷地带兼有四川盆地气候类型。本区域年均日照950-1180小时,年均气温在15℃-18.3℃之间,年平均降水高达1200毫米,年平均湿度81.85%,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有利于类微生物繁殖生长,历来被列为全球同纬度地带最佳酿酒地区。


宜宾土壤种类丰富,以黏土为主,其弱酸性黄黏土,富含磷、铁、镍、钴等多种矿物质,且黏性强,适宜酿酒窖池保水发酵,尤其镍、钴这两种利于改善酒分子结构的矿物质为本地酿酒业培养窖泥中所独有。


宜宾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江心水、山泉水、竹根水为酿酒上选,业内外常以“酒之魂”来解释选水、用水之奥妙。


宜宾拥有的水、土、气候“三位一体”,为白酒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环境。


宜宾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今市境水稻生产和荔枝、姜、枸等园艺经营已成气候,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印证,其时宜宾饮酒成为风气,酿酒技术已有较大进步。


从唐代杜甫赞美的“重碧酒”,到宋朝黄庭坚吟诵的“荔枝绿”以及“春碧”、“姚子雪曲”,明代的杂粮酒,期间凝结了无数酿酒人艰苦卓绝的追求。


清代,由于“移民填川”因而带来了湖广、闽、粤、浙、赣等省尤其是“陕帮”的酿酒技术,推动了宜宾优质杂粮酒的改造;清末、民国时期,城中“尹长发升”作坊的“御用杂粮酒”、“提庄大曲”、张万和作坊的“元曲”,“利川永作坊”的“曲泡”、“尖庄”等皆名重一时,成为川、滇、黔过往众多饮者陶醉酒品。利川永的产品已远涉重洋销往美国。在荟萃众家所长,经过几代人艰辛求索之后,终于优选五种粮食为主料创造出了五粮液。


解放后,宜宾五粮液生产规模和效益空前扩大,并开发除了众多的系列酒新品牌。市境各县(区)弘扬传统酿酒优势,新开发了诸如叙府大曲、南福头曲、梦酒、竹海老窖及其系列酒、高州牌系列、华夏春牌星级系列酒、古龙洞、中国杞酒、君子酒等部省级名酒。


80年代初,宜宾地区组织从事文学、史学、美学、医学、民族学、酿造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事酒文化的研究与发掘,成立了宜宾酒文化学会。同时把酒文化的研究成果用于发展酿酒业的实践中。在北京红楼梦学会、曹雪芹研究会、长城学会、圆明园学会、故宫博物院、全国文联等团体和单位及四川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研制开发了通灵液、梦酒、荔枝绿、雪曲、圆明园福酒、故宫液、君子酒、瀚笙酒、日月潭、姊妹亭等十大文化名酒。


事件延伸


为发挥川酒优势,弘扬名酒文化,促进名酒销售,加速四川改革开放步伐,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998年11月15日—17日,首届中国宜宾酒圣节在宜宾市举行。


2009年10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同意并正式授予宜宾市“中国白酒之都”称号。同年12月19日举行了“中国(宜宾)白酒之都”授牌仪式。


2010年,“宜宾酒”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提升川酒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部署。宜宾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酒类产业,着力打造世界最大白酒生产基地,不断巩固提升宜宾“中国白酒之都”的战略地位。


2011年9月16日,国内首家白酒交易所——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在宜宾开业。


2011年,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宜宾酒圣节”正式更名为“中国白酒文化节”,提升了酒都文化的价值品位。


2012年,经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专家组对“中国(宜宾)白酒之都”的实地复评考核,继续授予宜宾市“中国(宜宾)白酒之都”称号。


2017年9月17日,宜宾市再次顺利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专家组对“中国(宜宾)白酒之都”的实地复评考核,继续授予“中国(宜宾)白酒之都”称号。9月底,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宜宾已连续举办了10届的“中国白酒文化节”更名为“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以提升节会品牌,搭建更高平台,大力弘扬中国酒文化,提升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中国白酒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7年12月18日,2017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在新落成的宜宾临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总计签约投资项目88个,签约总金额571.35亿元。(本文由刘刚 刘婧 整理,史料内容由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 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