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酒历史、酒文化更加源远流长,“酒驾”更是自古就有之,驾驶二字,无论是驾,还是驶,究其字形和字源,均与马有关,均是从骑马行路演变而来,著名的“饮中八仙歌”中,开头就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明显就是“酒驾”嘛。
其实,关于酒驾,还有几个故事。南凉开国之君秃发乌孤酒后骑马坠地,造成重伤,旋即一命呜呼,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死于“酒驾”的帝王。
慈禧
而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酒驾肇事的是慈禧的马夫,早在光绪26年(1900年),慈禧66岁寿辰,当时袁世凯投其所好,花了一万两白银买了一辆杜里埃汽车送给慈禧作为生日礼物。此车是进入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被称为中国头号古董车。为了驾驶这辆汽车,原来为慈禧驾驭马车的车夫孙富龄经法国人培训成了中国第一个有驾照的司机。有次慈禧乘座游玩,心情大好赏给司机孙富龄一碗米酒。后来驾驶汽车酒劲上来了,不料前面冒出一个小太监,这时孙富龄已酒性发作,情急之中怎么也找不到刹车的位置,撞死一名太监。这起交通事故被载入史册,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起酒后驾驶交通肇事案。
在50年代,现代版本的酒精测试仪发明之前,判断一个人摄入的酒精量是否已经影响到他开车主要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这意思就是说我说你醉,你就是醉了,我看出来了!
在酒精检测仪发明之前
早在汽车发明之前,酗酒看起来还是在社会公害群里伤害力排不到前面的。然而当这个有无法匹敌的速度和碾压血肉之躯的重量的机器被发明出来,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今天在美国,粗略估计有30%的交通事故起因于酒驾。而在五、六十年代,这一比例接近于50%。
来自洛杉矶的Emil Bogen博士在1927年进行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关于如何科学的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喝多了。此时通过血液检测已经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但是通过尿液、血液和呼吸同时进行测量,能更可靠的,精准的测定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BAC)。
1955年新泽西警局检测酒驾嫌疑人
第一台酒精检测仪
Dr. Bogen的呼吸测试仪,是个圆圆的气泡,像个足球那么大,里面含有硫酸和重铬酸钾。对着气泡吹气,球内的化学物会从黄色变至不同色调的蓝色和绿色,体现出不同程度的酒精含量。这虽然很有效,但对于交警来说,不太实用,搬到马路上去用有点儿难。
下图的照片是1927年11月份的《科学与发明》(Science and Invention)杂志上的W.D. McNally的呼吸分析仪。McNally本人是个化学家,他早期的分析仪原理与Dr. Bogen的相同,通过向管内吹气引起化学物质变为绿色来判断是否有酒精存在。这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博士也是常现于科技杂志封面的红人。
1933年底,美国禁酒令废除,公路上的冤魂更多了。在芝加哥,酒驾死亡在1934年的头六个月内比过去翻了四番。于是努力研究靠谱的、客观的酒精测量仪的科学家们越来越多了。
Borkenstein和他的仪器
第一台警方采用的测量仪
Harger1931年,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的生化学博士,Dr. Rolla N. Harger 发布了以检测呼吸来检测酒精含量的仪器。1938年12月31日,印第安纳州警局首次正式试用Harger的设备——算算距今已有75年了。到了1940年,Harger的检测仪已在美国全境得到普及,下图摄于1940年的新泽西州警局。
Harder在当时还有不少竞争者,其中比较出名的1940年耶鲁大学Leon Greenberg和Frederic Keator 研制出的检测仪。这些设备其实是有不同名称的(酒精检测仪、测醉仪等等),但原理相同:通过比较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和酒精的比例来判断BAC。
到了2011年5月1日,酒驾“入刑”,结束了我国酒驾的“黄金时代”。当然,我们不是要重回哪个“黄金时代”,喝酒主要还是为了娱情娱己,是为了开心,万一酒驾出了事,就不是开心了,起码是闹心,甚至是伤心。
茅台与紫红泥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