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建筑不仅能防御野兽,还有防涝作用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9-02 04:16 阅读:409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建筑不仅能防御野兽,还有防涝作用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代表了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生活面貌,以其干栏式建筑、人工栽培水稻,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生活状态做了最生动的注脚。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境内,因地处姚江河姆渡口而得名,距余姚市区大约20公里。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了这一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遗址的基本面貌已经清楚,遗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它们犹如一部内容翔实的史书,逐页记载着河姆渡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1993年5月在遗址境内的河姆渡镇浪墅桥村中,落成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因为河姆渡遗址的代表性,杭州湾以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被称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也是长江流域新时期时代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的时代比半坡遗址早大约1000年,但其文明的发展程度却并不逊色于半坡,到了这儿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绝非虚言。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建筑不仅能防御野兽,还有防涝作用



河姆渡遗址不同文化层陶器


传说中最先教人们筑巢而居的有巢氏就是南方人,原始巢居不仅有防御野兽的作用,还有防涝的作用,河姆渡先民无疑继承了这一点。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这些就是先民们的干栏式房屋的基础。河姆渡的房屋常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以大小木桩为基础,用榫卯连接木构件,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形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等构建墙壁,建筑外观与现在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的干栏民居很相似。这种底下架空,上带长廊的干栏式建筑很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其建筑过程要比半地穴式建筑复杂得多,不仅要用到大量木材,还要经仔细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需要大量人员协同分工劳作,在建造时对技术要求也较高,需由专人进行现场指挥。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建筑不仅能防御野兽,还有防涝作用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堆积层、碳化米粒、稻穗纹陶片、稻根等,这说明7000年前的人类已经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那些骨耜、木杵和石磨、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还有那些带着炭化饭粒的陶片,也告诉我们当时的水稻生产加工已经成型。河姆渡人的食品种类非常丰富,通常情况下他们能吃到猪肉、鱼、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有时猎手还能带回来野味。7000年前河姆渡人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是海滨,遇到风平浪静的天气,他们或许还会驾着独木舟驶向大海,回程之后餐桌上就多了海鲜。或许同样是地处海滨的原因,河姆渡人为了获得淡水挖掘了水井。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与纺织有关的工具如纺轮、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骨针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可见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有相当水平。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的建筑不仅能防御野兽,还有防涝作用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


我们走出文物陈列馆,前往遗址展区时,刚近下午四点,没想到遗址现场展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急匆匆的关门下班,在我们的要求下,才得以站在离入口不远的梯级上匆匆一瞥,颇多遗憾。临走前,我们在姚江边上看到了经常出现在河姆渡遗址宣传资料上的“双鸟朝阳”巨石,那对利喙长尾昂首振翅的巨鸟正在拱护着一轮光焰熊熊的太阳搏击升腾,这是一幅河姆渡人刻在一块蝶型象牙片上的远古图画,如今已成为河姆渡遗址的标志物。我们很难破解河姆渡人当时赋予的这幅图画丰富的远古文化内涵,只感觉,虽然7000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今天看到它,犹给人以一种自信、光明和向上的激情和力量。站在姚江边,江水悠悠,不逝昼夜,古文明兴衰的热闹和寂寞,都演绎进了这蜿蜒曲直的江水之中。


编辑: 九章丨审核:子白


休闲读品杂志社


(xiuxiandupinTX)


转载请注明出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