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壶口瀑布、三潭印月、黄山迎客松、桂林山水……这些似曾相识的景物不在别处,就在一张张人民币的背面。而要将这些画面从画家的笔下转移到纸币上,则离不开钢版雕刻这项关键工艺。它不仅要求雕刻师具备绘画基础和高超的刀工,还要有较强的艺术灵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我国仅有的十余位从事人民币雕刻工作的工匠中,刘大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78年,15岁的刘大东进入造币厂学习钢板雕刻,40年后,当年一起入厂的工人中坚持下来的只有他一人。1983年至1990年,他参加了第四套人民币的刻版工作,所有的文字和国徽图案均由他完成。此外,他还参与了第五套人民币及新版港币、澳币的设计雕刻,就连我们最熟悉的身份证,其背面的长城图案也是他的作品。
四十年专注雕刻,其后的艰辛可想而知。不同于绘画,刘大东和同事们只能通过点和线去表现人物的精气神,一个点的呈现甚至需要十几刀才能完成,最细的线只有1微米,且线条不能交叉或重叠,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但正是这些严苛的工艺要求,造就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幅幅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的画面。
如今,钢版雕刻很多已经可以交由电脑完成。尽管刘大东是国内最早尝试电脑雕刻软件的人,但他依旧坚守着手工雕刻的工艺。“由先辈传授下来的钢版雕刻绝技,是民族的艺术遗产,是历史的延展与印记,不能从我们手中断档”,他用刻刀勾勒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雕琢着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