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是茅台镇,酒是紫红泥!
宿迁,江苏省省辖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与江苏省其他地级市相比,于1996年7月19日才被国务院发文批准设立的宿迁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兴之城。宿迁是中国酒都,洋河、双沟两大名酒出产于此。2012年8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授予宿迁“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
宿迁的历史
宿迁,建城于公元前221年,目前拥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下草湾文化遗址”。1954年中国科学院在下草湾发现一段人类股骨化石,距今4—5万年,为江苏省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1977年在双沟附近的下草湾出土的古猿人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考证后,被命名为醉猿化石。科学家们推断,1000多万年前在双沟地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生活的古猿人,因为吞食了经自然发酵的野果液面醉倒不醒,成了千万年后的化石。据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徐钦琦、计宏祥三位著名学者联手撰写了《双沟醉猿》。这也论证了我们以前所说白酒起源中的“猿猴酿酒说”。
宿迁建制沿革最早可追溯到春秋的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用李斯“郡县制”置名下相县。秦末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代起义英雄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李清照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过江东后的逃生之地正是宿迁。
晋安帝司马德宗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及至唐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唐代宗李豫之的名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各朝也屡有废替,但大局已定。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从酿酒历史看,洋河起源于隋唐,隆盛于明清
据传,洋河大曲在唐代就已享盛名。目前尚可考证的历史有四百多年,明末清初已闻名遐迩。在宿迁,除了洋河外,还有一个白酒品牌,就是双沟。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双沟美酒的美丽传说,上面所说“下草湾遗址”就是在双沟镇,除此最广为流传的有《曲哥酒妹》、《神曲酒母传奇》等。古今文人墨客、将军、学者等也都为双沟酒留下动人的诗篇,如宋代的苏东坡、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等,明代的黄九烟,当代的陈毅父子,叶圣陶、陆文夫、陈登科、茹志娟、绿原、邹荻帆等。
2009年10月,在宿迁市区首次发现了明末清初的酿酒作坊遗址,同时还出土了烧酒炉灶、酒糟、酒坛、酒壶、酒杯等器物。文物的考古发掘,见证了宿迁酿酒史的痕迹,也验证了宿迁的“酒都”之名。
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宿迁有几处美景:美人古泉、沽帆唱晚、双桥护井(有一井位于桃、宿分界线上,两侧各有一桥如在守护此井,井盖分东西两半,桃地(泗阳)人来取水打开东半盖,宿地(宿迁)人来取水打开西半盖,各走东西两桥,互不侵扰)、古刹倒影等等,景景与水相关。它们常年不干涸,既是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是酿美酒的佳泉。
从自然环境上讲,很多专家认为宿迁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适合酿酒的地方之一。能否酿酒要是看水质、土壤和气候,背后的科学机理是微生物的生长发酵,这种微生物种群的生长要一定的湿热环境要湿度和温度。宿迁,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其气候条件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它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为892.3毫米。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悠久的酿酒历史。
酒都“宿”与“迁”
我们现在常说四大酒都,宿迁不同于其它三个“酒都”。茅台镇、杏花村、宜宾市基本上属于家喻户晓,宿迁建市时间短,宿迁的“酒都”之名相对更来之不易。当初评“酒都”的时候有很多指标,其中有几个重要指标,第一个是这个地方的历史是否悠久、独特的环境是否适宜酿酒;第二个是规模;第三个是白酒企业对地方的贡献。
目前,宿迁市共有白酒企业300多户,约55%的企业分布在洋河镇,35%的企业分布在双沟镇。其中规模以上白酒企业48户,销售过亿元的有3户。白酒已经成为宿迁市四大百亿产业之首。
但现在的宿迁“酒都”出现了很多杂音,我们搜索下宿迁的酒,能看到很多的文章,也有很多的评论。大多反映宿迁很多酒都是用酒精勾兑来冒充粮食酿造酒,甚至连其中的大品牌也不例外,还有酒的工艺、原料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11年12年。以双沟为例,2012年上半年前,双沟的酿酒原料写的是:水、高粱、小麦、大麦、豌豆。而到了下半年,这其中的豌豆就没有了,改成了玉米。
但不管怎么样,宿迁作为“千年酒镇、一袭芳华”,中国四大酒都之一,总有其独特的地方,瑕不掩瑜。中国的浓香酒标准就是五粮液和洋河共同起草的。
我们连续四期讲了中国四大酒都,从茅台镇、杏花村、宜宾市到宿迁市,每个“酒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人们常说,“一部酒文化、半部华夏史”,这四大“酒都”也算为这半部华夏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发出惊叹:酒都,酒都,一镇堪将天下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