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1946年的徐州一共是接管了52家工厂,这里面就包括4家酿酒厂,分别是兴亚酿酒厂,淮海工业,华阳公司,兴南公司,接收以后分别更名为徐州酿酒厂,和徐州第一,第二,第三酒精厂,但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只有徐州酿酒厂生产很少的酒,其它三家都倒闭了。
在同时期也没有新建新的酿酒厂,但徐州人民是需要喝酒的,于是各种私人酿酒作坊就都冒了出来,酿酒行业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1948年的12月1号徐州解放,当地的徐州石油厂,大源油厂,徐报印刷厂,宝兴面粉厂等等企业开始陆续恢复生产,同时徐州也计划发展酿酒业,而且还准备实行专酿专卖政策,那么根据当时的调查,整个徐州都没有一家正规的酿酒厂,只有54家私营的酿酒作坊,这个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没有新建酒厂冒出来的酿酒作坊,54家小作坊十分分散,杂乱,都不上规模,很多酒都非常劣质。
当时徐州市政府是计划,把这些私营酿酒作坊整理合并,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但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些地方都不适合建一个大型酒厂,因为当时的酿酒作坊都集中在南关彭城路,也就是老的万通路,老徐州应该都知道我说的哪,还有西关的博爱街,北关牌楼南边,当时考察之后,大家一致认为酒厂建在城里不合适,成本太高,还得从新建厂房,当时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钱,最需要的就是钱,所以考虑再三,最后敲定了徐州南关的都天庙,毕竟这地不用从新建房子,现成的都天庙不用白不用,短短的四个月之后,1949年的3月,国营徐州酿酒厂成立了。
建厂初期一共是39个人,一部分来自外招的酿酒师傅,还有几个小酿酒作坊合并过来的酿酒工人,再加上山东解放区过来的8名管理人员,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仔细看下去,问题又很大,首先管理人员是不懂酿酒的,而懂酿酒的师傅又没有管理权,在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当时并没有现代化的酿酒设备,还是用土办法酿酒,酒的质量怎么样,全靠老师傅的经验,用四句话就能概括当时的情况,一铺一盖两麻袋,夏光身子冬赤脚,脚趟手握看酒色,闻闻酒味定酒量,这里面的前两句,是说当时的工作条件艰苦,工人睡觉就两个麻袋,一个铺一个盖。
夏天就光着身子干活,冬天赤着脚,其实一直到我们现在,很多坚守传统工艺的酿酒厂,还一直秉承着这个优良传统,光着膀子赤着脚,我这没有说茅台哈,茅台少女踩曲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用过多赘述,徐州酿酒厂发展到1949年,徐州市政府还把南关,西关,北关三个地方的酿酒设备,全都集中到了都天庙,设备多了,场地就不够了,他们就在院子里搭个大棚,作为新增的酿酒车间,开始酿酒,这个大棚我先科普一下,我怕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这个大棚就是我们农村用来种瓜果蔬菜的,它可以反季节种植,冬天也比较温暖,但它的构造十分简单,就一个框架,一层塑料布,所以大家想一下,当时酿的酒质量能高吗?那肯定高不了,在加上当时流行的后两句话,脚趟手握看酒色,闻闻酒味定酒量,基本可以断定当时酿酒质量肯定高不了,在当时白酒虽然是主要的发展产业之一,但知识和技术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白酒的发展,这就为白酒技术革命制造了条件。在此之后就诞生了烟台试点,茅台试点,汾酒试点,这些试点的推进,都给白酒行业做了巨大的贡献。
后续更多内容,持续关注大柚子的白酒江湖。我下期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