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这一段经典的开场白,引出了一部经典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高高屋顶上徘徊的马小军,泳池中出水芙蓉一样的米兰,把那个时代青春的迷茫、反叛和荷尔蒙印刻在所有观众的脑海。
那是70年代。
年轻人印象中的70年代,好像都是黑白灰,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大都严肃、刻板、不苟言笑,与现代生活的缤纷多彩、车水马龙毫无相似。但在王朔的笔下、姜文的镜头中,70年代也阳光灿烂,风云激荡。
而且与现代人“娱乐至死”的心态相较,70年代更多了一些纯真、纯粹的美好情愫,值得一再回味。
70年代的人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于1995年上映,是姜文的处女作,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
从上映开始到后来的很长时间,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是抱着看“闹革命”“大浩劫”的猎奇心理,最后却因为一群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少男少女们惦记在心的各种趣事,和情窦初开的那份腼腆暧昧与逞能所沦陷。
主角马小军作为70年代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身上却完全没有传统概念中军队家庭出身家教严厉的样貌,即便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仍旧在漫无目的的游荡和毫无长进的嬉戏中,“荒废”着、同时也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当得到父亲需要去贵州进行三支两军工作常年不在家的消息时,马小军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感伤于常年看不见爸爸,反而是庆贺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并在空前的自由下,正式开启了野蛮生长之路,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抽烟、“拍马子”......一个不落,与21世纪的叛逆青年并无二致。
电视剧《血色浪漫》的主角钟跃民也和马小军一样,在60年代末度过了一段“闹大院”的年少时光。不同的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他便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去了陕北插队。
《血色浪漫》最动人最精彩的部分也在于此。贫瘠的陕北大地,让钟跃民饱经肉体的苦难,但陕北大地孕育的信天游,却带给了他精神的富足。一首首陕北情歌,旋律或凄美、悲凉,或高亢,带着炙热的情感,直击钟跃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谱写了他和隔沟邻村女知青秦岭的动人爱情。
情感的纯粹是这两部影视剧直至今天还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马小军和他的小伙伴们看似是不能惹的街头混混,但却并不是十足的恶孩子,相反,他们心中的正义感十足,做事义字当头,绝不乘人之危;钟跃民一生和周晓白、秦岭和高玥三个女人缠绕在一起,但其中的每个人都谨守本心,情感之纯粹无不使人欣羡。
70年代的“情”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血色浪漫》只是艺术作品,无论是小说作者,还是影视剧导演,都难免会在其中加入自己对70年代的浪漫回忆与想象。那么不妨来看一下,真实的历史中,70年代人的精神生活。
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于1970年12月26日。在此后的数年里,由于技术限制,全国只播出了《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两部戏。1978年5月,只有上下两集的电视单本剧《三家亲》播出,这是新时期录制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剧复苏的标志之一。
在随之而来的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看电视成为人们颇为时尚的精神消费,一众经典老剧直至今天仍被无数人缅怀。而出生在70年代的幸运儿们,完整地经历了这个时代。《敌营十八年》《霍元甲》《上海滩》......以及《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剧也诞生在此时。
不同于电视剧,中国的电影技术早在60年代前期就已日趋成熟,经历了十年打压,到70年代末再度复兴,并以追求美学造诣,在创作中展现自我个性等全新的面貌。从《小花》开始,摒弃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对人性的关照和情感的诉求,创造了《婚礼》、《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电影,使得中国观众从银幕上体验到久违了的亲情和爱情。
70年代后期,一代歌后邓丽君也开始在大陆风靡。那个年代,虽然海峡两岸完全隔绝,但被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教育了几十年的人们忽然发现“歌曲竟然还能这么唱?歌词竟然还能这么写?”,禁锢的大脑瞬间被开辟了一片新视野,尽管官方将其视为“靡靡之音”一再封禁,仍挡不住人们偷听和翻录磁带的热情。
70年代,虽然整个社会环境仍没有完全开放,但内部的变革已经开始酝酿。这也造就了70年代的人,情感十分纯粹,显得十分含蓄、矜持、克制,好像是热水瓶,外壳虽是冷的,里面的水却是热的。
70年代的酒
酒是情意的栖居。
70年代的酒,也如同70年代的情一样纯粹。那是属于清香的年代。那个年代,清香型白酒一度占据白酒市场70%的市场份额。
如今流传的老知青回忆故事中,大部分人的第一次喝酒经验都是在插队时期。
一位名叫黄守智的内蒙知青在回忆录里写道,“我是在草原学会喝白酒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来不喝酒的我,在草原上开始喝酒了,有时还会喝醉,有年春节还破天荒地连醉了三天。”那时,在呼伦贝尔草原,酒的供应虽然不凭本随便买,但也不是天天都有的,“逢年过节供销社能拉来一两个大桶的白酒,有酒卖了,草原上一定会多了一道风景,喝醉的牧民比比皆是”。
北大荒知青张玉林回忆起自己和朋友王宪起在上山下乡时的对饮经历,“没有福分喝瓶装酒,而是从连队小酒作坊弄来地产的‘小烧’,一人斟满一杯,也就是一两左右。下酒菜,是擦干净的洗脸盆中拌了盐面儿的生萝卜块儿,脆生生,甜丝丝,也有一点儿微辣。”
一杯入喉,泪花也涌了上来。但张玉林不承认那是被酒辣出来的,“怎不可以说是思乡的情结?怎不可以说,那一瞬间想起远在哈尔滨孤单的白发老母亲?”
思念故乡和亲人大概是那时候知青们迅速学会喝酒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位网名叫“天涯孤客”的海南知青,在以“借酒浇愁愁更愁”为题在博客里便直截了当的表明,“促使知青喝酒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情感因素”,“听人讲,酒能驱寒湿,晚上找乐趣,几个人就搞点宵夜,尝试着喝点酒,排解乡愁。就这样,喝酒成了我知青岁月里的一项乐趣。”
或在陕北、云南,或在草原、北大荒,那些贫瘠的日子里,供销社来白酒的那天就是节日,而飘荡着的清香味道,也使得这些老知青们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回忆起插队的时光,都不免生出诸多怀念。
也是这些过往的激情岁月,让父辈们的心目中,至今都觉得只有清香才是最正宗的白酒味道。即便在今天,白酒香型、口味如此丰富的时代,仍然心心念念那一口过去的清香白酒。
好在往事如烟,但清香永存。
2020年4月,为了让过往的纯粹与清香能够被找寻,劲牌公司特推出“清香年代”白酒,致敬70年代,献给曾在70年代为国家奉献青春热血的人们,以“岁月陈酿”让其再度体会记忆中的“纯粹清香”。
劲牌,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一句“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红遍大江南北,到如今劲牌已经成长为百亿级的保健酒企业,拥有劲酒、毛铺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
以匠心,守初心,劲酒30年来坚守品质初心,只为一瓶健康好酒的理念也早已被全国消费者熟知。
好水才能酿好酒,为了提升品质,从1999年,劲牌公司就踏上寻泉之路,投入巨资及人力、物力,寻找适合酿造优质小曲原酒的纯正水源。在跑遍了方圆数百里的山山水水,劲牌公司最终选定了被酒业泰斗周恒刚先生称之为“酿酒的世外桃源”——深藏幕阜山脉的天然溶洞泉水:座溪泉、翟湾泉、双龙泉、观音洞等七大泉源。依山傍水,劲牌建立起了三座小曲清香型原酒基地。
粮食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酒的口感和风味。为精选出优质的酿酒原料,劲牌公司按照定品种、定区域、定规模的原则,历时6年,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建有10万余亩糯高粱种植基地,精选优质糯高粱酿造原酒。
与此同时,劲牌在传承传统酿酒技艺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智能酿造技术,根据红外感温探汽、上甑,实现全程粮食不沾地,酿造出最干净、最纯粹,也是品质最稳定的原酒。
再考虑到消费者的健康及口味需求,劲牌公司又在全国遴选道地药材产地,并优选药食同源的原料,萃取其活性成分,赋予酒体更多内涵。目前,劲牌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建立了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枸杞、当归、党参、肉苁蓉等,总面积逾1万余亩的道地药材基地。
据了解,此次推出的“清香年代”白酒,也充分体现了劲牌的极致匠心。不仅酒体为自然发酵,得其清香;原浆还要存储5年,得其真味;再萃取葛根等多种活性成分,取其精华。可以说,其间蕴藏的不只是对时光的敬意,更是对品质的追求、健康的呵护。
品一杯清香年代,听一首怀旧老歌,把当下的纯粹感动,入戏献给70年代的记忆吧。
4月28日-5月5日,限量1000瓶,劲牌清香年代128元/瓶,第二瓶加1元。2瓶一起拍下即可享受129元/2瓶,先到先得,售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