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有日常饮用和高端品鉴(Fine Wine)两个体系的葡萄酒,但舶来到中国消费者,尤其葡萄酒爱好者不知怎么就只以高端品鉴为荣,而喝日常平价酒则遮遮掩掩,生怕被人知道。
但我就爱喝日常平价酒,这有错吗?
举个栗子
前几天,广州首版米其林发布,二星和三星餐厅直接悬缺,一星餐厅全城也只有8家。
这下羊城人民不干了,纷纷批判米其林评审根本不懂粤菜。“‘食在广州’有无听过,唔认就唔好乱讲啦!”
其实谁都没错,只是因为米其林和家常菜是两个体系,不适合放到一起比较。
日常喝的葡萄酒和适合品鉴的葡萄酒也是同理——这根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米其林和适合品鉴的葡萄酒可以被视作一种艺术,更倾向于复杂的,精神上的审美;家常菜和日常酒则是基础需求,美得更随性,更放松,要带给人一种生理上的满足。
比起高低,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不同。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价格差距无限大,品质差距无限小
如今高端酒的性价比是极低的,可能有人会说,任何高端的东西性价比都是极低的。但即使如此,也很少找到像高端葡萄酒性价比如此低的东西。
几十年前,即使最贵的酒,价钱也没有那么吓人。
传奇年份1982年的拉菲期酒发售价是30美金,同年份的Le Pin是23美金。34年后,2016年拉菲的期酒发售价格变成了657美金, Le Pin更是已经荣升“膜拜酒”的行列,2016年的发售价达到了4000美金。
即使算上通货膨胀,82年拉菲30美金的发售价也就相当于今天80美金一瓶。
那是因为这之后这些酒的品质增长了吗?
答案是:几乎没有!
品质一样但发售价涨了8倍多,如今高档酒的性价比就可想而知了。
拉菲还算涨得温和的,像Le Pin这种产量小的膜拜酒发售价翻个几十倍是常事。
和高档酒相反,日常酒价格去掉通货膨胀后涨幅很温和,品质却成几何倍提升。
感谢现代酿酒工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葡萄酒品质的下限。
而这主要造福了日常酒。
在现代酿酒工业下,酿出有错误的酒已经基本不可能。
延迟采收,加度,加酸,反向渗透......现代酿酒师有无数方法可以改善酒质。
从酒评家打分也可以看出来:现在已经很少看见80分以下的酒了。
甚至在超市里面一瓶百十来块的餐酒,被打出90+的分数也极为常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几十年来价格没涨多少,但是酒质大幅提升。
所以说,喝日常酒的性价比是极高的。而且其中的很多酒,还真的挺好喝的。
捡漏儿
即便普通的日常酒已经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但还有一种性价比更高情况:捡漏儿。
葡萄酒市场不是个完美市场,总有一些的定价匪夷所思。
有那种酿酒水平三流但是价格倒是很敢要的酒庄;
也有那种酿酒水平非常好,但就是价钱便宜得可笑的酒庄。
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庄主对自己的酿酒水平不自知;也有可能庄主本人就是佛系——钱嘛,够花就行,卖那么贵干什么。
但更多的一种情况多发生在尚未被市场发掘的犄角旮旯产区,名气不够响亮,就把价格做的实惠。这些产区虽然未必能有拿到满分的大酒,但其质量也可以轻轻松松媲美名产区大几百甚至上千的酒款。
意大利的西西里;希腊的圣托里尼;东欧诸国像匈牙利,罗马尼亚,克罗地亚;葡萄酒发源地格鲁吉亚;在葡萄酒版图上还没站稳脚跟的南非……
用陶罐发酵的格鲁吉亚葡萄酒
尽管这样的酒在国内不多(但比你想象的要多),如果不是偶然碰上,通常需要一定的水平才能挑到。
但正是因为不多,所以自己能买到的时候那种爽感也是极强的。
看着别人天天花大钱开酒,自己简直乐开了花。
能欣赏普通酒的人,才是真的爱酒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葡萄酒入门后,看到一瓶葡萄酒你就想喝——管它是什么酒,就是好喝!
后来,你喝过很多葡萄酒,甚至还跑去过很多产区。你就不再满足普通的葡萄酒了,你得喝高档的。你还会分析,这瓶酒够复杂吗?浓度够吗?酸度是不是还缺了一点?这一年葡萄是不是太成熟了?酿酒师用了多少比例新桶?葡萄酒在你眼里再也不是葡萄酒了。它在你眼里分成无数的细点了,每一个细点都可以被分析。
最后,你喝一瓶葡萄酒,它又是葡萄酒了——管它是什么品牌,有没有等级,有没有打分,只要这款酒有能欣赏的角度,能带给我身心的愉悦感,就是好酒!
为什么你不再在意酒高不高档,也不再分析了呢?
因为其一,你已经自信到不用用这种方式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我是懂葡萄酒的”。你深知自己可以轻易判断一瓶酒的好坏。其二,你确实已经喝过太多的酒,也真正喜欢葡萄酒,所以对世上大多数酒的不完美之处也不再介怀,而是专心享受葡萄酒那些美妙的共性。
正如漫画《神之水滴》作者亚树直所说:“没有缺点的葡萄酒,总觉得欠缺趣味,反而是有缺点,不完美的葡萄酒才真正有趣呢!”
你放过了葡萄酒,也放过了你自己——当然,前提是你确实真正爱喝葡萄酒,也知道自己确实懂。
管它什么酒,干杯!
文 |陈知人
想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就快来关注我们吧~
快去各大应用市场下载我们的APP【论酒】,与数十万葡萄酒爱好者一起发现美酒,分享微醺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