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免费食宿,仅限200人,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记者 | 庞玉娇 编辑 | 白晨 美编 | 罗亚玲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珠江啤酒3月27日发布的年报中,显示1.85亿的利润有0.85亿都来自于政府补助,“补助粮”在利润中占比约45.9%,占比之高令人咂舌,扣除高额补助后,珠江的盈利能力遭受质疑。无独有偶,即使华润、青岛和燕京几大啤酒巨头也有“领低保”的现象,且在净利润中占比不小;难道,所谓的啤酒回暖仍有没挤掉的泡沫?
01
连年“吃低保”的珠江啤酒
微酒记者随后对珠江啤酒上市以来的年报进行了回溯,发现这并不是珠江啤酒首次收到政府补助。
根据年报数据显示,在2010年到2016年,珠江啤酒净利润分别达0.91亿元、0.50亿元、0.51亿元、0.41亿元、0.60亿元、0.83亿元、1.14亿元。从表面上看,自上市后没有亏损,但细究之后却发现,政府补助才是这家啤酒公司的净利来源。
自2010年到2016年,珠江啤酒获政府补助分别达409.70万元、0.37亿元、0.73亿元、0.25亿元、1.32亿元、1.60亿元、8.44亿元,共计12.75亿元。同期,公司合计净利4.9亿元,仅为政府补助的38.43%。
△珠江啤酒八年来年报显示利润与所获政府补助
上市八年,四年靠补助扭亏。“这不是在领补助金,这是在吃低保了。一线龙头挤压份额,加上啤酒利润薄,低端产能占比大,长期以来募资布局产业规划又收效甚微,珠江啤酒造血能力不容乐观。”
02
名头繁多的补助金已成啤酒业常态
而查阅其他啤酒企业的报表,记者发现,领取补助金的现象并不是只有珠江啤酒一家企业,且这种情况并不是各大企业2017年的“个例”,而是多年来的“通例”。
作为啤酒业内的全国性名企,青岛啤酒与华润啤酒每年都拿着高额的补助,青岛啤酒2017年营业收入为262.77亿元,净利润12.63亿元,同比增长21.04%,而计入当期损益的补助达到了4.29亿元,约占净利润的三分之一。2015年,获补助5.11亿元,2016年获补助5.17亿元,合计三年共获得补助达14.57亿元。三年补助款,比20017年全年的利润还要高。
而华润啤酒,2014年净利5.78亿元,补助金额4.12亿元,2015年净利6.67亿元,补助金额2.92亿元,2016年净利6.29亿元,补助金额4.62亿元。三年来,每年补助金额均占据了六成。
同为一线啤酒品牌的燕京啤酒,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净利润分别为7.26亿元、5.88亿元、3.12亿元,补助则为1.43亿元、1亿元、1.33亿元。
△2014年至今三大国产啤酒利润与所获政府补助
虽然不比珠江啤酒的吸血式依赖,但是补助的金额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令人瞩目了,同时,扣除了政府补助后的企业利润也显现出了不稳定的态势,2014年到2016年总体下滑严重,2017年逐渐有回暖迹象。
当拿起“放大镜”看补助款时,可以发现,补助的条陈也是各有不同。
青岛啤酒的补助主要来源是搬迁补偿,2017年青啤搬迁补偿的项目共计19个,补助数额巨大,其他两块税费返还与财政补贴显得没那么突出。补助金额占比畸高的珠江啤酒,主要补助来源也是征地补偿。而燕京啤酒则主要是技改资金扶持,2016年企业发展资金达4006万元,节能技改资金达2142万元,技术改造资金达2139万元。
03
所谓啤酒回暖难道只是泡沫吗?
就政府为啤酒企业拨出大量补助金扶持企业这一事件来说,据相关人士解读,长期以来,啤酒企业本身利润比较薄,而很多啤酒企业又是地方支柱产业,为当地解决了较大的就业纳税问题,政府反哺支持其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里面。
“征地赔偿与技术改造都反映了啤酒行业目前的真实状况。每家企业都在不断关停低产能工厂,去产能以改善产能状况的同时,持续进行着技改工程的建设,究其目的,是为了争取加码高端,提升利润水平,两头并进。”有专家认为,“加码高端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改善利润状况,不仅仅需要简单的关工厂、做技改,还需要产品品牌打造、消费习惯培养等一系列的长久战略,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暂过程,要给啤酒时间。”
“以补助金在年报中的占比来判断‘回暖’是否存在泡沫太绝对。”有业内人士补充说,“2017年的小回暖对于行业来说也许只是转折前的缓冲,2018年作为涨价格、推新品、冲高端的开局之年,加上世界杯到来的销售旺季加持,2018年的表现或许能够进一步说明一切。”
王朝成春糖系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