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
名门公子的选择
比起好些名医的世家传承,甚至草根身世来,医圣张仲景,却是个绝对的另类,他的家庭,是当时东汉王朝的官僚世家,虽说比起名门显贵有差距,生活却还优越,家里的藏书尤其多,家风传承很好。作为这种家族的子弟,在那个已经基本看出身的东汉中后期,更是生在了蜜罐里,基本是到点出山做官,享受优厚生活。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各路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甚至就连锦衣玉食的东汉皇宫,皇子皇孙们染瘟疫而死,都是常见的事情,民间的情况,更是严重到恐怖。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 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
也正是在看过了太多类似的场景,张仲景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拜了当地名医张伯祖为师,开始了学医之路。
常敲瘟神之门
张伯祖当时是南阳头号医生,更是治疗伤寒瘟疫的高手,年纪轻轻的张仲景,不但在他门下学文化,更要一次次给他打下手,亲眼看着他诊治各种伤寒病人,年岁大点的时候,还要亲自上手帮忙,就这样二十年时间,多次亲身实践。
这段经历,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只要稍微脑补一下医学常识,就知道,这简直就是每天在敲死亡的大门,伤寒瘟疫的传播速度,了解一下世界上几次重大的瘟疫,就知道有多恐怖。以张仲景自己的话说,曾经在一天之内,见识过十多种不同的伤寒病例,而且接触到病人的患者家属,也都无一例外感染。每一次的抢救,几乎就是与死神擦肩。幸运的是,张仲景熬了过来。
他在这个领域里,越发展现出卓越的天才,甚至到了三十岁时,已然是在洛阳都十分知名的医生。由于有过不少成功治疗的经历,他和诸如刘表这些名流人物,也都有了良好友谊,凭着这好人脉,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被举孝廉,官拜长沙太守,人称“张长沙”。
在东汉那个年代里,官场的一个硬规矩,就是“既官勿医”,既然要做一个官员,那就断了亲自行医的念头,这就是东汉王朝的体面。可是,正值瘟疫流行,建安年间,早就肆虐多年的瘟疫,已经到了空前恐怖席卷的阶段,张仲景在任的长沙,更是出名的重灾区。以张仲景自己的话说,很多当地的乡镇,由于疾病肆虐,已经变成了空城。面对空荡荡的城镇,张仲景终于下了决心:规矩!不要了!
他正式在府衙打开了门,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端端正正的在大堂里,为当地百姓诊治。每到这时候,昔日的官员张仲景,就变成了医生张仲景,多年修炼的医学才能,更是完美的施展。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今天,湖南中医大学附二医院张仲景祠故址刻有石碑,长沙市中医院大门前塑有其雕像,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医学伟人和他对长沙的源源遗泽。
最伟大的遗产
终于,到了五十五岁那年,张仲景终于认定,指望自己来救瘟疫,是救不过来的,指望朝廷,更是不靠谱的。于是,他带着全家去岭南隐居,做一件比坐堂瞧病还要重大的事:写书!
为了这个理想,他开始了人生最艰辛的阶段,在岭南忍着寒苦生活,过着离乡背井的日子,躲避着战乱肆虐,一笔一笔,写下这个理想。这本书,就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医学传世《伤寒杂病论》早已经失传,目前流传的《伤寒论》是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金匮要略》则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作为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又是常敲瘟神之门的人,“医圣”张仲景对酒研究颇多。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酒的方剂(包括附方)共28首。并且根据病证和用酒目的之不同,用酒的方法有水酒同煮、以酒代水、以酒下丸(散)、以酒洗药、以酒浸药、以酒煮丸等六种。分别起到引经助行药势、温阳补虚通脉、温阳散寒止痛、行血祛风通络、理脾醒脾化湿及苦酒收敛泄郁热等作用。
张仲景,这位医圣和他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药史上光耀后世,它好像一盏明灯,给中国人照亮了一条战胜瘟疫的路。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可以想象欧洲黑死病的恐怖惨状,而同时代的中国,因为这本书,炎黄子孙才多了一把抗击瘟疫的盾牌!
现在,《伤寒论》更是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紫红泥,用历史说话,用数据发声,传播健康饮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