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的“总工程师”商鞅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9-06 08:54 阅读:488

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三部正在火热播出。不过小编只看了前两集就没有看。实在是演员的演技太差,看的人尴尬症都犯了。


秦帝国的“总工程师”商鞅



《大秦帝国》第一部还是很好看,侯勇饰演的秦孝公,王志飞饰演的商鞅。两人都演绎出了各自的特点。


秦帝国的“总工程师”商鞅



左侯勇饰演的秦孝公,右王志飞饰演的商鞅


侯勇饰演的秦孝公看似是一位贤君,励精图治,招贤纳士,重用商鞅,开展变法,扭转了秦国羸弱的局面,但也是一位心机重重的君主,商鞅的死其实是孝公所为。


而王志飞饰演的商鞅。则是一位心怀大志,但又心狠手辣的"酷臣"。作为秦帝国的“总工程师”,他把秦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那么历史上的商君到底是怎样的?


秦帝国的“总工程师”商鞅



1 公叔座荐鞅


商鞅(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卫国人,姬姓公孙氏,名鞅,又因他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所以又叫卫鞅。后来因为他在秦国推行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封号“商君”,所以后人多称其为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师从鲁国人尸佼,尸佼的学说,融合了儒、墨、道、法等各家的思想,对开拓商鞅的眼界有着重要作用。商鞅很早就离开卫国游宦至魏国,在魏国丞相公叔座门下做中庶子。这段时间里,李悝在魏国变法取得成功,魏国一跃成为诸侯之中的强国,商鞅深受影响,系统学习了李悝、吴起的思想,出入皆带《法经》。


公叔座有知人之明,他赏识商鞅,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了商鞅,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只是“嘿然”不作声。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对魏惠王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魏惠王走后,公叔座召来商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劝大王假如不任用你,就应该杀掉。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否则马上就要被擒。”商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没有离开魏国。


后来果然如商鞅所料,魏惠王以为是公叔座病重糊涂了,没有听他的话,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杀他。


2 去魏就秦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有雄心,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所以即位后不久,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广招人才,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身在魏国的商鞅,没了公叔座当靠山,又没被魏惠王重用,早就绝了在魏国出人头地的心思,此时恰闻秦孝公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便准备前往投靠秦孝公,干一番功成名就的大事业。


他到了秦国,不等秦孝公招募,就私下交结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向景监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经由景监将自己推荐给秦孝公。商鞅不知秦孝公的心思,第一次见孝公,用古之圣王尧舜治理天下的帝道之法游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过了几天,商鞅通过景监再次见到了孝公,这次他用商汤、周武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之术游说孝公,孝公没有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了商鞅。“帝道”“王道”的失败,让商鞅明白了秦孝公的意图,第三次见孝公时,用春秋五霸以武力、权术、刑罚称霸的霸道之术游说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解其由,向商鞅询问缘故,商鞅解释说:帝道和王道的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秦孝公等不及;只有讲可以速效的“强国之术”,才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接着,商鞅又慨叹道:“秦国从此不会有殷、周那样的成就了。”


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有儒家的“帝道”“王道”之法,有“法家”的霸道之法,很明显是在试探秦孝公的态度,假若秦孝公接受了“帝道”“王道”的方法,说不准商鞅就成儒家了。可见,商鞅去秦的动机,并非是为了实现什么“法家理想”,也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只是为了名和利。这和他当初离开卫国去往魏国的动机相同。


3 新旧之辩


秦至穆公以来,形成的是世卿世禄制和贵族分封的政治格局。穆公时,曾重用外来客卿以取代本国的世袭贵族,因为他怕贵族势大,国君会受到牵扯,而外来客卿,在本土没有那么多的势力纠葛,哪怕权力再大,也仅限于他一人,不可能像本土贵族那样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到国君。秦穆公用这套制度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到了孝公时期,原本的客卿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已经演变为秦国的本土贵族,势力极大,如孝公时的孟、西、白三家,他们占用了极大的资源,却不思进取,而秦国想要图强,只能是打破他们的资源垄断,重新分配资源,这样才能奖励新人,鼓动新人,秦孝公是这样想的,商鞅也是。


所以商鞅变法针对的就是老秦法,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商鞅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强国之术”。


变法之初,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商鞅遂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为由劝谏孝公,强调为政必须独断专行,拒绝任何协商,不容任何异议存在,应以铁血手腕,压平一切障碍。并与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进行了一场辩论。


甘龙、杜挚认为“圣人不易民而交,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不应该实行新法,而应遵循旧法。但商鞅不同意甘、杜两人的说法,他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因时因地制定相应的礼、法。商鞅之言,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


4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颁布《垦草令》,揭开了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主要有三方面的用意:一是重农抑商,强迫百姓都去耕作,限制商业发展;二是重塑社会价值观,控制百姓的居、行、言论、意志,使他们心无旁骛只知耕种;三是打击在朝的贵族,限制他们的特权利益。


《垦草令》一出,所有秦人为之苦矣,但成效也是显著的,所有百姓都被强迫去耕种,秦国农村一片富庶,国力迅速得到提升。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一)令民为什伍,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限制商人发展;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国家的赋税和兵徭役来源。


第一次变法,商鞅围绕的是农耕和军战,目的是为了增加粮食储量,增加军队数量,为日后的对外战争作准备。


在政令草具之初,为了使全国上下清楚政令赏罚必信、势在必行,商鞅命人在都城栎阳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说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事儿奇怪,没人敢动。商鞅后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尝试把它搬走了,商鞅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以“立木为信”之法,商鞅向全国表明法令的信誉,“赏必重赏,罚必重罚”。


新法推行一年后,“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恰在此时,太子犯了法,商鞅为了平息民怨,宣布“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准备惩罚太子,向天下人表明法令的信誉性。但商鞅又说:“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于是“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以儆效尤。此举立竿见影,太子事件后,“秦人皆趋令”,变法得以在秦国顺利实施。但仍旧可看出商鞅“法”的特殊性,在面对太子这个未来君主时,并未坚持“同罪”的原则,惩罚太子的师傅只是一种压制民愤的手段。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一)废除旧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将贵族的土地收没后重新分配,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


(二)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行政长官由国君任命,将地方权力集中到国君手里;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相较于第一次变法围绕着农耕、军战两大主题,第二次变法更深刻,废分封,行郡县,这些针对的是老秦法的贵族分封制,通过这些措施将旧贵族的资源收归国有,重新分配资源,这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秦国日后统一的基础,为后世两千多年的统一封建王朝奠定了制度基础。


为推行变法,商鞅采取了恐怖主义手段,曾在渭水边论法,杀死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这个原本偏居西隅,弱小不堪的国家,骤然赶到了时代的前端。


5 对外扩张


商法行之十年后,秦国大治,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自足,百姓也都勇于为君王战斗而害怕私斗,秦国迅速强盛起来。看到时机成熟,秦孝公和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活动。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出兵干涉,派兵包围赵国的首都邯郸,秦孝公以商鞅为主将,趁机派兵偷袭魏国,大败魏军,收复了先前被魏国侵占的河西部分土地。公元前353年,赵成侯向齐国求援,齐国出兵救赵,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商鞅借机劝谏秦孝公继续攻打魏国,占领黄河、崤山之险,这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的开端。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提议,公元前352年,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出兵占领了魏国旧都安邑,后又占领了固阳。


公元前341年,秦国主动联系齐、赵两国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两军相拒对峙,商鞅派人给魏将公子卬送了一封信:“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得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魏公子卬信以为真,就前去赴约,会盟结束后,商鞅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并趁机攻打魏国的军队,魏军惨败,商鞅押着公子卬班师回国。多次兵败的魏国,只能割河西之地献于秦国。


商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号为商君。商鞅以道德透支军功,进一步显示出他为名为利不择手段的性格,这也为他后来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6 赵良劝鞅


商鞅在推行的变法中,废分封,行郡县,但他自己却接受了秦孝公的分封,坐拥十五城的封土,“南面而称寡人”。显而易见,商鞅为秦国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推行什么法家理想,而是为了“商君”的名和“十五城”的利。这可能是商鞅当初和秦孝公的约定,显然,秦孝公也兑现了。


当然,秦孝公有他自己的打算。秦历来喜欢任用外人,春秋时期秦穆公重用外来客卿称霸诸侯,因为外来客卿容易控制,也好下手,显然秦孝公也是这个打算,所以一直重用“外人”商鞅,靠商鞅变法强国,靠商鞅对外扩张,功成后,给他名,给他利,放手施为。其实,商鞅一直在秦孝公的控制之内,等到时机成熟后,就通过商鞅这个“外人”来转移国内诸人的仇恨,为新君立威,这就是秦孝公给商鞅安排的命运。


此时商鞅尚不自知,坐拥十五城“南面称寡人”,十分威风。这时,有一位叫赵良的人来见商鞅,商鞅见到赵良,很高兴,想与赵良结交,赵良以自己无才无德,不敢贪功贪名拒绝了。商鞅听出了赵良话语中的不满,问:“你不高兴我对秦国的治理吗?”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够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够自我克制叫做强。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遵循虞舜的主张去做,无须问我了。”商鞅逐一罗列自己的功劳,主要有定人伦、别父居,使秦风俗易于夷狄,国力强盛等,并问赵良,他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有才干?


赵良先是称赞百里奚之贤,说百里奚是穆公闻听贤而招揽的,“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然后开始列举商鞅的过失,他说:“您之所以能见到秦王,是因为秦王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不是因为您的名声;您出任秦相不为百姓谋利,而大造宫阙,这不是功劳;您对太子的老师施刑,用严刑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积聚祸患;您不能以身作则,自己随意违背威权,改变法制,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您南面自称君王,天天用新法来处罚秦国的贵族公子,不得人心。您出门,只能靠全副武装、身强力壮的勇士保护,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您一定不敢出门。”细数完商鞅的过失后,赵良开始劝说商鞅:“您如果还想活的话,就应该把封地还给秦国,退隐田园,劝秦王重用隐居山林的贤能之士,敬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互为敬重,按功劳大小赏赐官爵,尊重德行高超的人,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若还要贪图商於之地的富贵,热衷于独掌秦国大权,积聚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舍弃宾客不能当朝,秦国要收拾您的人难道还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像您抬起脚那么快就到来了。”


这位赵良是什么来历,史书上没有说,笔者揣测,这也许是秦孝公派来劝说商鞅见好就收的人。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他觉得这些是自己理所当然获得的东西,没必要吐出去,继续他“面南而称君王”的生活。


7 惨遭车裂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秦惠文王)。曾任秦惠王右傅,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等一班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害怕,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是商鞅,拒绝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鞅长长地叹息说:“唉!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商鞅离开秦国潜逃到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之事,拒绝收留他。商鞅本打算去别的国家,但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不行。”于是把商鞅送回秦国。商鞅回到秦国后,潜逃到商邑,发动邑中的士兵攻打郑县,秦惠王出兵攻打商鞅,把他杀死在郑国黾池。随后,其尸首被带回咸阳,当众车裂,他的全族也被下令诛灭。


商鞅被杀,有其必然性。一是商鞅咎由自取,舍不得名利,不听赵良劝说,自然招致了灾祸;二是新即位的秦惠王想要立威,商鞅当时权倾天下,秦惠王想要控制局面,只能杀了他,当然,其中或有一些私人恩怨;三是秦孝公生前的安排,为了转移国内人对新法的仇恨,替被商鞅整过的人泄愤,安抚国内百姓的情绪;四是彻底贯彻商法,商鞅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且按照秦国的逻辑,应该在国内先实现统一,统一的秦国境内不能再存在一个“商君”的独立封地,秦惠王是法家信徒,与商鞅没有理念上的分歧,两人间的斗争只是权力之争,这从商鞅死后秦惠王没有废除商君法就可以看出,这是商鞅被杀的最重要理由。


商鞅死后,秦国继续推行商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


秦帝国的“总工程师”商鞅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