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郇志奎
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不可抹去的记忆,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白酒,在其身上我们可以探究到人类历史的足迹、华夏文明的符号。
正如,杜康之于酒祖文化、茅台之于国酒文化,五粮液之于中国神秘的“五文化”,仰韶之于仰韶文化、汾酒之于中国酒魂……可以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白酒文化与绵延不断的华夏几千年文明史兮兮相惜。然而,有这样一家白酒企,他是白酒界第19家上市公司,有着千余年的酒文化历史,却鲜为人知。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走进金徽档案馆,从馆藏档案的点滴历史,探寻酒海和金徽酒的源头。
01 走进档案馆,往事越千年
清人杨宾在《柳边记略》中记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一词的注释。“档”,《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即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即小桌一类的东西。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通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收贮起来的案卷。
有千年的文证,无百年的人证。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空间相连,时间相续,成为不可分割的时空统一体,这个“文证”就是档案。
徽县档案馆库存154个全宗,包括文书档案5万多卷,印章170枚,照片867张,图书资料1万余册。其中民国档案近4000卷。在库存的档案中,有许多是与酒有关的,如酒税征收、漏税处罚、烧锅查封、商标停用等等。
徽县档案馆对库存档案进行全面清库整理中,工作人员在清理民国档案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的档案。该档案已存放四百多年,历经几个朝代多人搓挼而破旧不堪。经技术人员紧急抢救裱糊后,字迹清晰可见。
现全文录于后:“白酒兴起需大量之器具。祖上经唐宋起,常亦用非铜、非铁之器具存酒,曾做酒笼酒柜亦称酒海。何谓酒海?寄之大也。胜数缸及坛。其制作之法,用上好槐木。槐木无味,耐水浸,槐亦有富贵吉祥之意也。其它木材逊于槐木。槐木改寸厚,制成柜状,内用此地之土纸,其纸为枸皮缫成,柔而韧。纸上涂猪血入蜂蜡荞面等物粘糊之。其时多选夏天天干之时,利其干透,否则不易干。且要一层糊好晾干,方可复糊,否则渗漏无法修复也。所糊层数,亦视其酒海之大小而定。因何用猪血糊之?
据先祖在唐宋试制酒海时记之,酒海制作之术传入辽东、大连等地,多用鹿血,而我陇右鹿少之。曾也用牛羊血,但欠佳。而猪血凝之快也,遇酒则韧也,使用时长也。况农家饲养多,取之便也。祖上在神泉建万盛魁酒坊,后,宋吴玠大元帅敬酒祖、定酒名,使用酒海已达四百余载。由小及大,工艺成熟也。在县境内除吾作坊外,亦有专门制作酒海之作坊也。酒海不干,海藏佳酿,海养琼浆。吾以记之,以示后人。此仅为制作之要则也,其粘糊之配方及层数与天地之合,另记附后。万历八年仲夏记之。”
综合相关史料、有关专家研究成果及徽酒的历史传说,可对此档案作如下解读:此档案作者为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祖籍为秦州之北,在伏家镇神泉处办“万盛魁”酒坊的李氏传人。从书写格式及书体记载形式,应为写在土纸上的随笔札记。内容为存酒器具酒海的制作工艺流程,对酒海的材质特点、裱糊的材料及工艺,记录得比较详实。另外还透露,其先祖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制作使用酒海,且远传辽东大连一带。到他这一辈,酒海已经使用四百余年,工艺完全成熟。徽县境内还出现专门从事酒海制作的作坊。
02 酒海再现,中国之最
此档案记载:“在神泉建万盛魁酒坊后,吴玠大元帅敬酒神,定酒名。”同仁之前也多有研究,早在晋末,秦州之北拓氏在青泥岭创办拓氏酒垆,萧瑀聘其为师,创办官垆徽酒坊,唐玄宗赐拓氏李姓,封御酒坊,钦笔“黄龙”。宋时随县境内酿酒业北移,李氏传人在伏家镇海眼神泉,开办了李氏酒坊。吴玠创办官坊后,访贤聘李氏传人为酒监,改为“万盛魁”,在紫荆山永昌寺下、天河之畔、海眼神泉处为李氏先祖李旺酉建庙,敬为酒神。这次发现的万历八年的珍贵历史档案,是对金徽酒历史史实的权威佐证。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其一,神泉就是伏家镇天河之畔海眼神泉;其二,吴玠曾办官坊,建庙,封徽酒创始人李氏为酒神;其三,酒海为徽酒传人李氏所研制。
有关同仁研究,李氏在康熙年间,使徽酒再次成为宫廷御酒后,却将“万盛魁”关停,返回原籍。究其何因?仍待于我们挖掘和研究。
现在金徽酒海库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万历八年的酒海,是全国存世最早的酒海,因其年代久远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中国之最”名录榜。这份弥足珍贵的档案将是其最据说服力的支撑。
03 吴玠与“金徽酒”的前世“情缘”
徽县仙人关(即今天的老虞关),为我国古代著名雄关,南宋名将吴玠曾驻军镇守。吴玠,字晋卿,今甘肃静宁人。
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金国完颜兀术十三万铁骑,攻破大散关(秦岭北麓),沿陈仓(今宝鸡)金牛古道南下,破凤州(凤县)、两当,入河池(徽县)过青泥岭,直逼仙人关。吴玠率军3万余人镇守杀金坪。吴军利用铁山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聚而歼之,大破金兀术,粉碎了兀术企图突破蜀门,沿长江南下包抄临安的计划,使南宋小朝廷偏安五十多年无战事。仙人关大捷,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捷报传来,徽县民众兴高采烈,宰鸡烹羊抬上徽酒赴仙人关犒劳将士。因为缺少酒器,英雄们用金兵头盔盛酒痛饮,戏称喝的是“金盔酒”。“盔”和“徽”读音相近,就把“金盔酒”取谐音叫“金徽酒”。这是一直以来公认的金徽酒得名的说辞。
不管如何说道,金徽酒得名与吴玠是有关联的。
04 金徽酒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渊源
徽,有美好之意。山川秀美谓之徽。
徽县位于西秦岭余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南北山区多崇山峻岭,中部川道地势平缓,为典型的盆地气候。区域内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短,四季分明。冬不极寒,夏无酷暑,可满足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和其他多种农作物生长。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粮食自给,且有一定数量盈余。
“一江五河”水系支流及沟溪共有六百余条,网状分布于县境,汇入嘉陵江入蜀。地上、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充裕的粮食,清澈干冽的神泉水,潮湿的、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具备了造酒条件,使优质白酒的发酵酿造成为产业。据馆藏档案记载:伏家镇烧锅影响最大,产量最高。金徽白酒经马帮驼队贩运至宁夏、青海、甘肃河西、关中及巴蜀等地,深得民众赞誉,为伏家镇赢得了“名酒之乡”的美誉。挖掘档案史料,我们更能深刻认识金徽酒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渊源。
05 “青泥岭名酒之源”的消失
被誉为“秦陇屏障、巴蜀咽喉”的青泥岭山脉横亘在县城正南方,青泥道作为唐宋以来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蜿蜒盘旋在青泥山脉的沟壑之中。地处甘川陕三省通衢,以县城为交通枢纽,向东经两当、凤县、宝鸡,可达西安;向南翻越青泥岭、过水会渡、进八渡沟翻山到九股树,经陕南直逼蜀地,远通吴楚;向西,过栗亭走成县到武都。向北,出银杏峡门到榆树火钻,经白蜡峡进入天水,可到兰州青海宁夏。
嘉陵水悠悠,青泥路漫漫。诸葛带兵出祁山伐魏从此路过;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领随从嫔妃入川遇阻留住青泥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离甘入蜀走青泥道留下光辉诗篇;柳宗元、韦应物、元稹、王勃、卢照邻等十多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路过青泥岭,都心惊胆颤惊叹天险的嵯峨壮观;红二方面军长征过徽县,建立了临时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著名的徽成两康战役。千百年来,青泥古道见证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朝代的变迁,演绎了许多悲壮故事,为徽县留下了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难,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冬,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倡议改道新修经过白水峡(今徽县白水江下游峡谷)的白水路。当地军民共同协作,于次年12月修成自河池驿(今徽县银杏乡银杏村)至兴州长举驿(今略阳县白水江镇)的新路51里,缩短旧路(青泥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驿。“……除邮兵驿马156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宋.雷简夫《新开白水路记》)。这自然是好事情。
白水路告竣后,由于避开了天险青泥岭,驿路通畅,行路坦然,邮兵驿马相应减少,每年为地方政府节省大量公用经费开支。减少了一天的路程,行人可以早归,商贸流通的成本也就降低了很多。但开通白水路,使青泥岭名酒之源不复存在,也会使封为宫廷御酒数百年的老作坊消失,加之老酒坊和其他工商业者的反对,也使朝廷决策的修路工程一拖再拖,长达五十余年。这更印证了唐宋时期青泥岭酿酒业的繁荣及其在全国的影响力。雷简夫在《新开白水路记》中,“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是对青泥岭名酒之源消失的惋惜,也是对数百年老酒窖人去垆空的叹息,更有对为数百年老酒坊付出心血的酿酒巨匠的敬仰。
《新开白水路记》碑,属于实物档案范畴。
便利的交通,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商贾从青泥古道上运送出本埠的主打产品是徽酒、铁锅、铁铧以及麻纸,换回来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布匹茶叶食盐等生活必需品。
明清、中华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白酒都是徽县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有许多关于白酒税收、偷税漏税处罚等档案可以作证明。
馆藏民国档案中,2号全宗第478号案卷是“关于查看查封各乡烧坊窖口情况的报告”,内容为:窃职等奉命于月之十九至二十二日赴各乡查看烧坊有无私酿情事等因,兹以巡查完竣,理合将各烧坊现立窖口及查封情形列表呈报恭请鉴核。
查封的大小烧锅作坊有德盛源、承华泰、纯发湧、协生隆、纯发庆、隆丰湧、南凤酒庄、永丰酒庄、永盛公、鼎新永等,共计68个窖口。查封原因为“有无私酿情事等因”。查封的私酿酒坊如此之多,足以说明了当年徽县酿酒业的发达盛况。
另有档案资料印证,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由于陪都重庆和前线汽油严重短缺,国民党第八战区、第二战区在徽县兴办酒精厂4个,以白酒提纯酒精代替汽油。在支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促进了徽县酿酒业的发展。到解放前夕,全县有白酒烧坊33家。
1951年9月,人民政府在城关镇办起了国营徽县第一酒厂。1954年,又在伏家镇区成立国营徽县第二酒厂。1959年4月,两厂合并,年产金徽酒295吨。
1960年,金徽酒厂为传承历史文化,将唐玄宗为徽酒坊钦笔命名的“黄龙”申请注册“黄龙牌”金徽酒商标。1962年2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函告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对于以龙作商标的,现经重行研究,龙在历史上是我国封建统治的象征;尤其近年来,帝国主义常常利用龙的丑恶形象和传说中的可怕,映射和污蔑我国。因此,不宜使用。请转告该厂另设计商标并办理申请手续。”时代烙印多么明显啊!该商标从设计到停止使用不到三年时间。黄龙牌商标样本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黄龙牌商标问题的函》作为珍贵文物档案被徽县档案馆永久珍藏。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金徽酒从小作坊发展到全国屈指可数的上市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其印迹都将作为档案资料永久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不仅丰富了档案馆馆藏内容,而且对研究和传承金徽酒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触摸这些陈旧的散发着霉腐味儿的档案,你仿佛在把握金徽历史跳动的脉搏,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便是金徽源头。
作者简介:郇志奎,男,甘肃徽县人,从教三十年,爱好文学和摄影,有文字散见于报刊,现就职于徽县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