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蓝《国家宝藏》第二季
终于定档啦!
9大博物馆集结,
17位馆长齐聚一堂,
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倾情献声,
最强"看门人天团"携27件国宝整装待发,
解读流淌在华夏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
12月9日起每周日晚19:30,
CCTV3央视综艺频道,
梦之蓝《国家宝藏》第二季
与您相约!
梦之蓝《国家宝藏》第二季进入开播倒计时,27件国宝也正式揭晓。它们分别来自:
故宫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东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云南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九大博物馆(院)将为大家揭秘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解读民族的传奇故事,探寻并见证伟大的中华文化。下面让我们先睹为快,看看是哪27件国宝。
故宫博物院
1
样式雷建筑烫样
▲清代"样式雷"所制圆明园万方安和烫样
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而制造的。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清朝建筑工程,在管理上一如唐来制度,有内、外工之分。工部营缮司掌管外工,内务府营造司承办内工。乾隆年间又在圆明园临时设有内工部,专门办理园工设计事务。内务府营造司设有样房、算房,样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
▲"样式雷"烫样
中国的宫廷烫样,首推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样式雷"一家,家藏留传的"样式雷"烫样。"样式雷"一家自清康熙年间到清末,几代人在样式房长班,历时二百余载,家藏留传下来的"样式雷"烫样,从内容看,包括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大内(故宫)、景山、天坛、东陵等处。
2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唐,李白书,纸本,纵712.5px,横952.5px。草书5行,共25字。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为李白自书其四言诗,共25字,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全贴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上阳台帖》(局部)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
3
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清乾隆,高312.5px,口径200px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是故宫金器,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乾隆下了十多道圣旨,只为这个金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
▲金瓯永固杯(局部)故宫博物院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此杯共有4只,其中2只金质,1只铜鎏金造办于乾隆初年,另外1只金质造办于嘉庆初年。目前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金嘉庆造)、台北故宫博物院(1金乾隆造)、伦敦华莱士博物馆(1金、1铜乾隆造)。
河北博物院
4
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西汉长信宫灯(局部)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5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战国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河北博物院
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6
彩绘散乐浮雕
▲彩绘散乐浮雕五代河北省曲阳县西燕川村五代时期王处直墓出土
浮雕中的仕女手执箜篌、古筝、琵琶、横笛等10种乐器,表现出乐队吹奏表演时热闹的场面。
散乐图彩用浮雕形式,以汉白玉石精雕细刻而成,唯美华彩,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图中有人物15人,面朝右方站立。画面上右面最前一人穿男装,头戴幞头,身穿圆领长衫,双手横持一根结有彩带的横杆,似为乐队指挥,其身前有两位躬身曲膝,双手前伸,或做伴舞姿态的矮人。
这件彩绘浮雕散乐图既真实再现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的场面,又展现出我国古代曲阳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准,美仑美奂,堪称国宝。
山西博物院
7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国家宝藏
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台砖雕,1959年侯马市牛庄村出土的金代董明墓,以其精彩的砖雕戏俑闻名于世。
董明墓砖雕戏俑,一组5件,均高约20厘米。5个彩绘戏俑位于董明墓墓室北壁上部砖雕戏台上,戏台是一座五脊六兽单檐歇山顶式模型。五个人物并列一排,自左至右分别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五个角色,正在戏台演出。戏曲的角色行当俱全。五个戏俑均经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在侯马出土的几组戏俑中最具代表性。
8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春秋)山西博物院
侯马盟书为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
▲侯马盟书局部山西博物院
因为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西元前550年。
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9
木板漆画
▲木板漆画(司马金龙墓漆屏风)北魏每块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山西博物院
木板漆画为北魏时期的漆画,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屏风用木板制成,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系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
▲木板漆画(局部)山西博物院
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其上墨书文字。画风近顾恺之。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山东博物馆
10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汉简国家宝藏
1972年4月,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发掘出了书写《孙子兵法》《孙殡兵法》等古代重要兵法著作的大批竹简。这次发现,在《孙子兵法》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批竹简揭示了我国古代兵学的发展状况。
银雀山汉墓中失传1700多年的兵书《孙膑兵法》竹简与传世兵书《孙子兵法》竹简同见天日,一下子澄清了历史上孙武、孙膑确有其人,各有其书的历史事实,解决了困扰史学界上千年的历史悬案。
11
明衍圣公朝服
▲明代衍圣公朝服国家宝藏
朝服是在比较隆重的大朝会或仪式中穿着的服饰。明代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赦、进表、传制时穿朝服,外任官只在三大节、拜牌及迎诏时用朝服。
明代官员朝服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形制,戴进贤冠、穿赤罗衣、裳、白纱中单、蔽膝、革带、大带、玉佩、大绶、袜、履等。
12
战国铜餐具
▲铜餐具战国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齐鲁石化公司勇士生活区的建设,在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虽然墓葬椁室被盗,但位于墓室内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其中的生活用具设计精巧,制作精致,表现出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发达兴盛。
这组铜餐具由耳杯、小碟、盘、碗、盒等组成,共计62件。整套餐具分三部分装在一个铜盒中,设计精巧,制作精良,部分餐具至今保持着青铜原本的金黄色。
广东省博物馆
13
宋金项饰
▲宋金项饰"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国家宝藏
这件宋金项是1987年首次发现"南海I号"时出水的,饰长1.72米、重566克,呈麻花状,接口处有大量细致的花纹。结合长度、构造等方面以及它落在甲板上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测,这条项饰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外国贵宾,或者将送往中东的一位富商或国家首领。
14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广东省博物馆
中国壁纸是18、19世纪外销商品中的一种时髦饰品,以花鸟、风景、生产、生活等题材为主。通常每幅长12英尺,宽4英尺,一般成套制成,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景象,可以贴满整个房间。
▲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局部)
该壁纸来自于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一座一级历史保护建筑——夏活庄园大宅(Harewood House),它是夏活伯爵拉斯切利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的收藏。据文献记载,亨利·拉斯切利斯是东印度公司商船"约克号"的船长,曾在1741-1748年三次乘"约克号"到访广州,这套壁纸是亨利到访广州时订购的一件物品。该套壁纸虽每幅题材各有不同,但相连起来整个房间可以组成一组完整的水乡稻作、茶叶贸易的广州风土人情写实画面,是当时外销壁纸中的佳作。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套壁纸的购买者及其当时所从事的商贸活动均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是早期中英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15
金漆木雕大神龛
▲金漆木雕大神龛(局部)清
此大神龛精工细作、气派非凡、规模宏大,高达3.28米,目前所见传世最高大、最精美的神龛之一。内容人物众多、栩栩如生。神龛是广东潮汕民间供奉祖先神位的特制神器,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称神龛,小者俗称椟仔。整体造型庄重,制作精巧,是潮州木雕制品中做工最讲究的一种。以金漆木雕装饰最常见,以硬木制作的则多为素雕。
四川博物院
16
后蜀残石经
▲《后蜀残石经》四川博物院
石经是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籍的范本。自东汉刻熹平石经起,以后各朝有的续刻石经。后蜀统治今四川地区,是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后主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65年),在宰相毋昭裔的倡议下,后蜀始刻儒家经籍,共完成《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和《左传》十经。宋代又补刻《公羊传》《谷梁传》和《孟子》,使之成为完整的儒家十三经。后蜀石经经文下还有注文,这是历代石经中独有的。
17
格萨尔唐卡
▲格萨尔唐卡国家宝藏
这套格萨尔唐卡是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仲唐中的精品,共11幅,分别为格萨尔王、朗曼杰姆、念青唐拉山神、森阿栋青噶波、赞·羊雄玛波、绿举脱岗、龙王邹纳仁钦、战神威尔玛、苍巴护法神、森姜特列玛、多吉苏列列,该套仲唐画面精美、考究,稀世罕见,弥足珍贵。构图上有中心主像,四周配以格萨尔王传故事图。目前已列为国家级文物。《格萨尔》是至今仍活在藏族民众口耳之间的一部英雄史诗,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见证着久远年代里那些已经只能存留于记忆中的历史事件。
18
制盐画像砖
▲制盐画像砖东汉
▲《制盐画像砖》拓片
四川邛崃花牌坊出土,此画像砖是汉代四川盐场的写照,体现当时制盐的全过程。汉代的制盐业颇为发达,当时盐的种类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和岩盐,其中井盐主要产于川滇地区,尤以蜀地井盐闻名全国。
云南省博物馆
19
聂耳小提琴
▲聂耳小提琴
20世纪初期,小提琴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音乐教育刚开始兴起,一些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来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青年学习小提琴,聂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了解小提琴并产生兴趣。
这是聂耳买的第一把小提琴,也是第一个演奏出国歌的乐器。1930年,聂耳初到上海打拼;1931年初,手头拮据的他用自己赚到的钱购买了这把小提琴。后来,他的家人、朋友将连同这把小提琴在内的聂耳遗物一起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
20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西汉,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高50厘米,直径26厘米。器作上大下小束腰的筒形,下有三短足。腰部以一对向上爬立体虎为耳。靠近盖沿铸四只圆雕立牛,牛双角向上折曲,盖中心铸一似豆的盘状物上立一马,马嘴微张,尾扬起。马背坐一鎏金挎剑骑士,威武华贵。贮贝器是人特有的物品,用来盛放贝币。此器保存完好,造型优美,所饰圆雕动物排列有序,生动活泼。
21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云南省博物馆
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传说金翅鸟原来是一种很凶的大鸟,可慑服诸龙,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使龙族苦不堪言。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座金翅鸟鸟头饰羽冠,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利,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饰水晶珠5粒。制作时,先将头、翼、身、尾分别锤刻,再焊接为整体,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甘肃省博物馆
22
铜奔马
▲铜奔马,东汉,高862.5px,身长1125px,宽325px甘肃博物馆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矫健的身姿正凌空疾驰,昂首嘶鸣,长尾如飘。它三蹄腾空,一足下踏飞鸟之背。飞鸟回首惊顾间,骏马已飞身而过。铜马全身着力点集于一蹄,重心平衡把握准确。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23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早期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
24
驿使图画像砖
▲驿使图画像砖
《驿使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来自于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壁画砖,"驿使图"生动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驿使图画像砖的画面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特别是传说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疆博物馆
25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晋,织锦
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
26
绢衣彩绘木俑
▲绢衣彩绘木俑国家宝藏
自晋代立国的高昌远居西域,但丝绸之路将其与中原紧密联系起来。高昌国后期的张雄夫妇墓出土了大量彩绘木俑和以木、泥、纸捻、绢帛等材料制作的绢衣木俑,工艺精巧、保存完好,形象地再现了初唐贞观至垂拱年间的唐人衣冠。这些绢衣俑无论是面部描绘还是绢衣制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水平,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27
伏羲女娲图
▲伏羲女娲图绢画唐代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国家宝藏
伏羲女娲图绢画绘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构图奇特,寓意深刻,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这种图像在吐鲁番地区古墓中多有发现,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钉钉在墓顶上,少数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
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始祖,据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伦理。他们手持规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