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酒厂持续不断的涨价,一边是终端销售冷冷清清,这是目前今年中秋前销售的现状。
我以为只有我一家如此,问了身边几个朋友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冷淡。不论飞天茅台、钓鱼台、国台莫不如此。
香型同质化、价位同质化、产品概念同质化、酒体风味同质化、品牌属性同质化,让消费者陷入迷茫,也让酱香型白酒还未成长就陷入了内耗当中。不要说各种各样的飞天造型,就是元青花一个瓶型,在市场上先后就有茅台、筑春、摘要等品牌同时使用,这还是大品牌之间的模仿,不包括小品牌。以茅台燕京八景、钓鱼台龙樽为原型的产品也在各种品牌中频频出现。白酒已经进入了一个拼包装而不是品牌、品质的时代。
火爆的不是酒,是包材厂。所谓白酒火爆的背后,是包材厂的盆满钵满,大多数产品的成本中包材占了一半——这也是消费者的普遍认知,白酒的奢华、过度包装远超过月饼。
频繁的提高价格的行为,同样让市场开始充满了对一些产品的负面认知。没有哪个品牌是不可替代的,何况只是一瓶酒?酒厂并不是听不到市场的呼声,而是装聋作哑,在能多收割的时候为什么要仁慈?经销商可以一茬茬重新选择,市场可以再造,短期利润可不能放过。
然而,市场的火爆是假象,专家的数据、媒体的报道并不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只是大家似乎习惯了从众,都陷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狂欢当中。
有限的消费群体,无限的包装造型。有限的购买能力,无限的价格涨幅。
终端销售日子不好过,贴牌商也不好过。一方面受制于厂家的条码、基酒价格,一方面受制于渠道建设能力,于是成了个夹心饼干。对于贴牌商来说,你说他是个厂商,可是厂家觉得他是工具,你说他是经销商,可他其实又是厂家的小老婆,能不能受宠既要取悦厂家,还得取悦渠道商,这样的日子舒不舒服,大家冷暖自知。
今年的中秋,不要抱赚钱的希望,踏踏实实平平淡淡度过就行,劝大家不要盲目上新品,能以销定采的就别囤货,也千万别相信存钱不如存酒这种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