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9岁的老人会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如果让张效房回答,那便是每周二坐诊,周四查房,周一、三、五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如此忙碌的工作节奏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张效房看来,活着就要为国家做贡献。作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家的学术带头人,过去70年里,张效房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身为医生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抗日战争打响后,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因为医术精湛,他30岁时就成为了医院眼科负责人。在诊断中,张效房发现得沙眼病导致失明的人非常多,就经常带领医生们利用节假日去农村为患者免费做手术。
建国初期,正值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期,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由于环境限制和操作不当,由眼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尤其多。察觉到这点后,张效房决定攻破眼内异物这一难关。他开始夜以继日的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研究,后来,张效房所写的《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出版,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避免了失明。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他经常被国外邀请讲学、做报告,一些大学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希望他留在国外,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他曾直言,“我要把我所有的一切奉献给祖国。”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张效房见证了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如今的他还有一个心愿:“我要建立一个中国的眼外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的资料,将来对于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这些方面很有帮助,我一定要抓紧这个时间报答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