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天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不足0.005秒的时间里,其瞬间的温度可达1.7万摄氏度以上,对雷电的研究和预警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过,要与雷电做伴可绝非易事,研究这门特殊学问的科学家,往往是离雷电最近的人,张义军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6年物理系毕业后,张义军没有等待工作分配,而是继续考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三年后,他在一项关于雷电的研究中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对雷电有了更深刻的兴趣。
为解开雷电发生的物理过程之谜,2006年,张义军和团队在广州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固定雷电野外试验基地。在那里,他们进一步发展了人工引雷技术,为雷电研究和防护技术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我国第一个专业雷电临近预警系统,也在他的组织下研发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抗战70周年阅兵等重大活动中,这套设备实现了对雷电的精准预警,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选择了跟自然相关的试验性学科,就要承受风吹日晒的艰辛。没有数据支撑,何来技术突破?”在张义军的试验场,危险与艰苦无处不在。引雷时,研究人员往往距离闪电通道不到90米,能量巨大的雷电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令人发麻的闪电感应,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依托该试验基地,我国已经成功引雷百余次,为雷电防护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观测数据。
“我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并尽量做到最好。在热爱的领域一直坚守,可能比这个奖的分量更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的张义军,仍在气象学研究一线奔波。对他而言,让人们面对雷电时不再无助,便是自己不变的科研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