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酒,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它见证了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社会发展。。。
如果世上没有酒,中国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
今天,酒窝君不讲酒知识,只讲酒故事。
| 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秦末),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占领咸阳(秦朝都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并歼灭了秦军主力,正向关中进发。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入关中,并派人驻关阻项羽,致使项羽大怒,带兵破关进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恶战在即,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刘邦吃惊不已,让张良请项伯入营,刘邦恭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讨好项伯,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当面向项羽道歉。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又赐之生猪腿,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借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
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后来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下,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及其他诸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大汉王朝。
| 酒之用
纵观整个鸿门宴,真可谓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之所以屡处险境却能化险为夷,不得不说“酒”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酒是刘邦拉拢项伯的道具。刘邦作为市井无赖出生,惯于耍弄手腕,为了实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他请来项伯,“兄事之”,亲为敬酒、祝寿,“约为婚姻”,结成亲家,加大感情投资,以达到搭友攀亲,为他所用的目的。觥筹交错之间,气氛慢慢融洽,感情渐渐升温,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俨然一家,关键时候起到关键作用。
·酒是项羽原谅刘邦的标志。刘邦一到鸿门,就谦卑地哄骗项羽:“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刘邦说完后再看项羽的反应,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主动说出是曹无伤告的密,项羽当初的怒气很快化为乌有,于是项羽原谅了刘邦,还“留沛公与饮”。留刘邦喝酒,便是项羽原谅刘邦的标志。
·酒是项庄入帐舞剑的借口。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但面对项羽的“默然不应”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自作主张,出召项庄,让他入帐敬酒,趁机下手。项庄听从范增的计策,入帐敬酒,然后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为名,请求舞剑,助助酒兴,敬酒助兴纯粹是借口,趁机刺杀刘邦才是目的所在。
·酒是樊哙怒斥项羽的引子。当张良发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赶快出去召来勇士樊哙,樊哙立即带剑拥盾,闯入军帐,怒视项王。气势压倒项羽,项羽称他为“壮士”,赐酒赐肉。项羽见樊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如此豪爽,甚为震惊。酒,是樊哙顺手牵来的引子;酒,使得樊哙忠勇无畏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酒,给了樊哙语言的灵感和怒斥的胆量,言语得体,理亏而气壮,与刘邦君臣口径一致,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酒是刘邦不辞而逃的托词。刘邦善于察言观色,他在寻找虎口脱险的机会,当樊哙慷慨陈词,怒斥项王后,他见项王“未有以应”,他趁气氛稍缓之机。立即以“如厕”为名,逃离酒席。在樊哙的力劝下,又赶快不辞而别,逃回军营,张良留谢,则以“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为托词,说刘邦喝醉酒了,不能告辞,替刘邦开脱,刘邦得以顺利脱逃。
历史终究是历史,已成定局,不可复改。但是,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那个年代没有“酒”,刘邦还会成功地虎口脱险吗?后来的大汉王朝还会出现吗?即便不至如此,没有了“酒”,恐怕“鸿门宴”这一精彩绝伦的历史典故,也会瞬间黯然失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