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文盲难根治,某日参观博物馆,不由得悲从中来:斝、瓿、觯、觛……无奈只认得隔壁括号里的洋文(Vessel)。只是此容器与彼容器究竟有什么不同?自此痛下决心,誓要走出文盲迷霾。扫盲之路,从识字开始……
常见酒杯名
觚(音从“孤”):“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曲《送别》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 前11世纪) 龙纹觚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饮酒容器,也用作礼器。多为青铜制,形状细长,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
觯(音从“志”):“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篇》
青铜螭龙雷纹觯
同样盛行于商末和西周,青铜为常见材质。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角(音从“决”)
青铜角,河南信阳出土,西周时期。由于角在当时并非贵族用品,现代出土的角数量很少,而如图这样有盖的角更是十分难得
最初流行于夏商时期,在当时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的饮酒器。在西周中期以后,青铜角就逐渐消失,而后来常被作酒杯所提及的“角”已较最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指宋代金厂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什么鬼!见图)的习惯称谓。
爵:“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青铜爵,杯口形装不对称,有双柱
不仅发音相同,角和爵的外观也很难分辨。在历史上,后者“出镜率”更高一些,尺寸相对更加精致。从外形判断,可采用比真直(粗)观(暴)的标准——爵的杯口形状往往不对称,并且具有一对“柱”。
然而,到了今天,“爵”的应用更加广泛,进而被用来作为一切古代酒杯的统称。
斝(音从“假”):“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红楼梦》
商,公元前14至13世纪 青铜斝
斝,在古时又称作散,容量大于上面提到的几种。形状与爵相似,有双柱,口呈喇叭形。在商代被作为御用酒杯。初为青铜制,发展到后来,玉斝也渐渐出现。
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飞觥献斝”一词被用作形容酒席上频频传杯的情景。
古时,各类酒杯的容量有非常明确的限定,即,相应的名称要对应其容积:“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古时的“升”约为今天的200ml。)这种度量标准一直沿用到清代。
常见盛酒器名
酒杯之外,盛酒容器在中国古代酒文化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四羊方尊”。
尊
青铜犀牛尊
大型盛、温酒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在春秋及之后也偶有出现。尊的造型变化非常多,其中以“牺尊”为常见,除了经(小)常(学)提(课)起(本)的四羊方尊,还有象尊、年尊、虎尊等等众多形象,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卮(音从“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西汉朱雀衔环玉卮
形同爵,容量为四升。作温酒器,有时也作较大的酒杯。商周时期多为青铜制,后出现玉卮。
觛(音从“旦”)
圆形小酒器,也有解释作小容量的卮。“寡人(楚昭王)朝饥馑时酒二觛,重裘而立。”
瓿(音从“不”)
商饕餮纹青铜瓿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材质从青铜发展到陶制。今天,医院常见的用于存放注射用药品的玻璃小瓶(下图)并不陌生,但它的名字着实高(坑)冷(爹):安瓿瓶。
安瓿瓶
彝
“盠”青铜方彝,西周中期
大型盛酒器,并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为酒器中所谓的“庙堂之器”。与鼎合称“鼎彝”,泛指青铜礼器。
斛(音从“胡”):不!是!酒!具!
清代量器 校准府斛
最后是一条出于无限私心的科普:斛,古代度量单位(或量器),多用于米,十斗为一斛。“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汉书·食货志》
酒斛网
想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就快来关注我们吧~
快去各大应用市场下载我们的APP【论酒】,与数十万葡萄酒爱好者一起发现美酒,分享微醺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