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省葡萄酒企业集结,要探索怎样的好酒“中国标准”?

作者:云酒传媒 更新时间:2022-09-16 17:27 阅读:676

19省葡萄酒企业集结,要探索怎样的好酒“中国标准”?



大赛赋能为品牌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文|云酒团队


中秋时节,正在火热进行中的2022年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国)大奖赛(IWGC)持续发酵,以“探寻一瓶好葡萄酒的中国标准”为目标的“英雄帖”,一经发布便得到了葡萄酒领域的高度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对本次活动表示了大力支持。


在已申报参展的品牌中,也出现了很多新面孔。从其中部分参展样本出发,剖析数据背后的魅力,从观察的角度探索大奖赛的内在价值。


产品地域遍布半数省份


鲁、新、吉名列前茅


根据大奖赛后台收集到报名单品的地域分布来看,产品来源地最多的是山东,占到总数量的33.3%。产品款数达到两位数的省份分别是新疆(15.7%)、吉林(10.9%)、甘肃(8.7%)、宁夏(7.0%)、河北(5.2%)。


其余的参展产品,则来自北京、四川、辽宁、山西、陕西、江西、上海、天津、贵州、浙江、云南、广东、河北等省份。目前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9个省市区葡萄酒企业的参赛申请,大赛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参展产品最多的三个省份为:山东、新疆、吉林,这三个地方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种植酿酒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他将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甘肃、宁夏等地。而后 因为内陆地区光照条件、温差条件更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传入内陆的葡萄品种更胜一筹,加之丝绸之路带来了贸易的流动,葡萄酒的流通开始变得频繁。


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始于1892年兴建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企业——张裕酿酒公司。山东半岛因为受到海洋的影响形成温带季风性气候,酿酒葡萄的酸度较高,同时盐分也更高,有着与地中海地区葡萄酒相类似的口感。


以吉林为代表的东北,作为我国重工业发展基地,工业化发展较早,在1936年便诞生了葡萄酒产业。因为昼夜温差大,寒冷的气候催生了高糖分、更耐寒的山葡萄,更适合酿造甜型酒和冰酒,形成了吉林通化葡萄酒厂、长白山葡萄酒厂等知名企业。


要酿出一瓶好的葡萄酒,一方面需要有适宜的气候,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原材料葡萄的品类和品质。与葡萄产区相伴,中国葡萄酒八大产区逐渐固化下来。


所谓八大产区,是以中国葡萄酒发展规模较大的八个省份或区域为代表的产区,包括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以吉林为首的东北产区;西南地区的云南;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产区;华东地区的山东。


此次大奖赛的开展,给有着悠久历史、有着传统技艺、拥有特色产品的中国葡萄酒品牌,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品牌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则需要凸显品牌力,借助大赛赋能,让消费者和市场真正看到产品的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从而助力更多中国葡萄酒走出去。


大奖赛探索“好酒的中国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2019年首届大奖赛开办以来,大奖赛以国际水准、中国特色为定位,坚持严格、专业、规范、透明的办赛宗旨,本着大格局、高起点、国际化、广泛参与的原则,看齐国际著名葡萄酒赛事,如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柏林葡萄酒大奖赛、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奖赛等知名赛事。


通过专业化的大奖赛评选,大奖赛旨在遴选出一批有着中国生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口味的葡萄酒品牌。此类品牌将作为中国葡萄酒的代表,走向国际舞台。而其中,将会有更多不同产区生产的葡萄酒企业身影。


干型葡萄酒强势主导


甜型品类渐成“宠儿”


根据后台数据显示,在统计的葡萄酒种中,干型葡萄酒占到总数的60%,甜型和半甜型款式占到总数的11.7%。可以看到,干型葡萄酒仍是中国葡萄酒款式的“中坚力量”。


一方面,干型葡萄酒因为口感干涩、葡萄的单宁感,木桶、坚果等香气会被衬托地更加明显,葡萄的本味也会变得更加充满风味,在口味上更加有诱惑力,同时可搭配不同西餐品类。这对于一向同餐饮捆绑的葡萄酒饮用习惯,有着良好的消费场景培养。


另一方面,干型葡萄酒被选择更多,是因为其是西式葡萄酒最具有特点和风格的传统风味,早在近代中国发展时期就伴随着西方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碰撞而进入,被国人更早的认识,进而经过长时间形成认同,“干红”就成为了多数消费者的首选。


反观甜型葡萄酒,则更多通过社交软件与直播平台上拓宽其发展道路。同时因其口味清甜,广受女性消费者、年轻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伴随着零售模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会通过这一类媒介来宣传自身的产品,甜型葡萄酒也迎来了发展快车道。


但实际上,葡萄酒的选择应该摆脱既定认知,从口味、风格上重新定义。


西式风格注重口感多样复杂,无论是葡萄原料的果香、坚果香气,还是木桶的陈香、丹宁口感,都要求越丰富越好,层次感分明。但国内对于葡萄酒的认知实际上是有两条不一样的标准线,民众标准和专家标准。


中式风格更加偏重于自身的饮用,“民众标准”倾向于好喝、口味好,能品尝到葡萄酒的甜味、水果香味;而对于国外所推崇的桶香、丹宁口感、复合香味,消费者并不是那么适应。


由此来看,干型虽然仍是强势产品,但伴随着“饮用体验”的不断演进,传统的“干型”口味也会有所改变。好喝,才是最关键的选择动因。


大奖赛所做的中国标准的确立,就是要让“民众标准”和“专家标准”实现融合,找到平衡点,从而制定出既有专业支持,又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葡萄酒评选标准。


本届大奖赛秉承三年来的“坚持长期主义、传承工匠精神、酿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以国际水准、中国特色为定位,针对“一瓶好葡萄酒的中国标准”展开了积极探索。而“中国标准”的建立,不仅适用于国内,更有利于中国葡萄酒品类的开发和进一步拓展,促进品类的创新发展。


可见,构建国际化的“中国标准”不仅可以实现自我提升,也可以向全球葡萄酒市场输出中国品牌意识。


配制酒逐渐发声


小众品牌迎来发展机遇


大奖赛自开办以来,“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标准、“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大赛定位为其获得了广泛的企业支持和行业肯定。


在本次参展的众多品类中,还有不少配制酒、露酒产品,其多数采用当地特产果类作为原料,形成了不同的产品口味。比如有着果味特色的陈皮味、青梅纯酿味、酸枣仁味的露酒;有着调味特色的姜酒;有着水蜜桃、西柚等风味的加汽露酒等。


相较于大众市场的品牌推广,小众品牌的推广面临着:品牌难定位、资金短缺、宣传力度弱等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没人买、没人卖”的循环。为此,小众口味的品牌更需要一个展示产品的机会和平台,得到更高效地宣传。


能为企业带来多大能量,是大多参赛单位最看重的大赛赋能价值。大奖赛在评价标准上对标国际,在评选标准、质量把控、专业程度上都极具代表性。在赛事传播上,通过媒体矩阵,在赛事的前、中、后期进行产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引导。


在赛事后期,赛事主办方也将以拍卖的形式对获奖产品进行拍卖,同时通过建造展览馆进行持续性的价值输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小众品牌同样也有着和大品牌同台亮相的机会,在获得足够曝光的同时,实现“产品走出去”的基本目标。


“野百合也有春天”,小众口味的酒种虽然现阶段市场表现力有待增强,伴随着健康饮酒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消费者对于低度酒、风格类产品、新酒饮产品的持续关注,未来的市场上配制酒、露酒、果酒等产品也将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19省葡萄酒企业集结,要探索怎样的好酒“中国标准”?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