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酱酒8年间的冷暖之变,体现的是酱酒乃至白酒产业的逻辑与韧性。
文|云酒头条酱酒之心组
“2014年,组织上让我担任仁怀市酒业协会会长。转眼间,从事协会工作已8个年头。”
9月7日,仁怀市酒业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换届选举在贵州仁怀举行。连任仁怀市酒业协会会长的吕云怀,在述职演讲中提到了关于酱酒市场发展的信心,和应对市场发展要做出的改变,以及仁怀酒企抱团发展、增强凝聚力、树立产区品牌的重要性。
在酱酒市场理性回归的背景下,一系列周期性波动和变化逐渐显现。以时间为坐标轴,翻开尘封的历史,看一看酱酒这8年的发展,探索酱酒长期向好的核心,归纳酱酒企业面对变化的新生之道。
寒冬2014
2014年,在酱酒的发展历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很多酱酒企业而言,这一年可谓产业的“寒冬”。那一个冬天,很多酒厂的锅炉下没有高温,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空窖池,以及站在窖池边,犹豫是否继续做酱酒的酒厂负责人。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至10月,仁怀规模以上白酒工业增加值完成355.22亿元,完成白酒总产值累计达383.86亿元,其中茅台集团291.88亿元;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白酒产量累计达29.25万吨,茅台集团完成产量5.8万吨,地方规模白酒企业完成白酒产量23.45万吨。
仁怀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7年,仁怀白酒产量为8万吨;2008年,增至10万吨;2012年,增至25.3万吨(增幅30.7%);2013年再涨18%至30万吨。
从数量来看,2014年仁怀酱酒产量下降并不多,但从酱酒品类发展的历史来看,2014年却是实实在在的转折之年。
2014年下半年起,仁怀酱酒主产区面临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停产风潮。大片的中小酒厂门庭紧闭,贵州国威酒业董事长梁明峰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直言,当时仁怀大大小小一千余家酒厂,“只有五家的烟囱还在冒烟”。
“停产潮”席卷仁怀,很多酒厂的基酒卖不出去,没有钱买高粱,难以投粮酿酒,酿酒工人只得离乡打工。有的酒厂从当地信用社和银行贷款上千万用于购买高粱,最后却只能将基酒以低价抵押给银行。
故而也出现了相当一部分酒厂免费将窖坑暂时让给别人经营。有媒体这样记载——在靠马路的一些大型不锈钢储酒罐上,不时还能看到窖坑出租的信息,“窖坑出租/手续齐全/18个/价格面议/不收水费”。
2015年由于行业调整持续,中小酱酒企业资金链脆弱导致大幅停产或减产,酱酒产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资料显示,仁怀市2016年实现白酒产值278.87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企业完成白酒产量15.39万吨,相较2014年几乎锐减了一半。
这股寒意在市场的表现更明显,高端酱酒的销售都十分困难,中小酒企更是寸步难行。三渡酒业总经理秦波回忆,自己当时在哈尔滨时常提上几瓶酒挨个走访销售终端,在冰天雪地的哈尔滨租快递车送货,一年多的时间里,走访的超市和烟酒店几百家,“即使这样跑终端,送出去的产品很多也只能在货架上堆灰”。
显然,那年酱酒的冬天比哈尔滨的冬天更寒冷。毫不夸张地说,2014年下半年起酱酒真正进入了寒冬,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的相继发布,“塑化剂风波”的影响,每一位仁怀酱酒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凉意。
8年回春
面对凛冬,有的企业不得不选择停业、停工,有的企业却在逆势前行。大危机时代必存有大发展机遇,熬过寒冬,走过低谷,便能迎来希望的暖阳。
而仁怀酱酒企业的希望,毫无疑问是贵州茅台的持续上升。
2014年,贵州茅台共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基酒5.87万吨,同比增长11.9%;营业收入315.73亿元,同比增长2.11%;净利润153.19亿元,同比增长1.41%。
2015年,贵州茅台生产茅台酒及系列产品基酒5.08万吨;茅台酒产品实现营收315.46亿元,增长2.96%;其他系列酒实现营收11.08亿元,增长18.49%。
连续两年营业收入上涨,净利润保持相对稳定,贵州茅台为当时还在坚持的酱酒企业提供了信心。茅台营业收入和利润并没有降低,也让行业意识到了,消费品质的升级和转化将成为一个趋势,消费者追求品质消费的时代将会到来。
与此同时,仁怀之外的酱酒品牌也在逐步升温,红花郎、习酒·窖藏1988、珍酒·珍十五等酱酒品牌加紧拓展酱酒中高端市场,消费者认知度和认同度越来越高。
2017年下半年起,仁怀酱酒产业逐步回暖。产区内的346家白酒生产企业创造了高达580亿元的产值和610亿元的销售额。同年,茅台集团实现营收764亿元,一举超越了帝亚吉欧。
从这个时候起,酱酒进入高增速发展阶段。国台、钓鱼台持续稳步增长;怀庄、酒中酒、金酱、夜郎古、酣客、肆拾玖坊等企业快速崛起;2018年开始,黔酒股份、无忧、大唐、黄金酱酒等企业更是发挥了后发优势,快速拓展市场,打造品牌;文中、波波匠酒、三渡酒业等特色企业扎堆出现。
在此过程中,仁怀市酒业协会不断抓行业自律、抓产区宣传推介、抓文化品牌铸造、抓人才队伍建设、抓原料生产、抓反哺社会、抓自身建设和对外联谊,仁怀产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高。2021年9月,在全国轻工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大会上,仁怀市更是获得了“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称号。
2020年,仁怀地方酒企实现产量25.6万吨,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上缴税收33.07亿元,比2019年增加4.29亿元,增长15%;2021年,仁怀地方酒企实现产量30.6万吨,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上缴税款59.36亿元,比2020年增加26.29亿元,增长79.5%。
仁怀酱酒8年间的冷暖之变,体现的是酱酒乃至白酒产业的逻辑与韧性。正如吕云怀所说“酱酒的周期,我们又不是没有经历过。”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市场及行情的波动,并不足以构成对产业发展信心的挑战。
往后8年,酱酒怎么走?
“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之首的酱酒产业,特别是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以来,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产品升级、产业发展、产区博弈等严峻挑战。”
吕云怀表示,仁怀的产品认知、产业基础、产区条件,独特而优越。但品牌建设与产区发展问题、标准建设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仁怀酱酒的发展。
“搭平台、促交流,当好行业宣传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统筹组织优势,以推进核心产区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抢占消费市场为目标;增强品牌意识,创新合作交流模式,团结带领全市白酒企业做宣传、抢市场。”
关于仁怀市酒业协会未来的工作方向,仁怀市政协主席王强讲话中重点提到“讲政治、顾大局”“守初心、优服务”“搭平台、促交流”“守底线、强管理”等四个方面。
在仁怀市酒业协会未来的工作方向中,也体现了产区未来发展的几点走向。
一是产业升级,优化服务。升级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的升级,更是人才架构、产业结构、经销商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是走出去。走出去不单是销售人员走出去,更重要的是企业走出去、产区走出去、产区文化走出去。
“参照其他产业的发展规律、对标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我们走出去的步伐,才刚刚开始。走出去,走得还不够彻底。当然,走出去的代价很高,但把酱酒当资源、当煤炭卖,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不走出去,仁怀酱酒没有未来。”在吕云怀看来,从市场角度看,酱酒市场已经不再是前几年坐在酒厂等经销商过来的“捡钱”时代,酱酒企业应该趁着酱酒热的余温走出去,完善酱酒消费者培育,建立消费者对于酱酒产区的认知。同时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让传统酱酒文化与时代接轨、与市场接轨、与消费者接轨。
三是仁怀需要一批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从产区发展的角度来说,规模化发展更便于环境治理与市场监督管理,但从品类发展的角度来说,规模化发展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寡头垄断、行业活力下降,产区需要一批有特色文化和个性的满足环保要求的企业和品牌,为仁怀酱酒添彩。
四是仁怀产区需要深入挖掘文化。从产区发展的角度来说,与波尔多、波尔图等世界级葡萄酒产区相比,虽然仁怀酱酒核心产区的销售数据不低,但产区认知度仍有不足。其主要原因便是产区文化的挖掘和表达不够完善,传统文化与酱酒文化的结合不足。
五是创新。创新不是简单地寻找新名词冠给酒体,而是探索回归技术、回归消费者层面,探索酒体新的口感表达,贴近消费者,尤其要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拓展市场边界。以及探索文化、包装的创新表达,让产品、品牌能够在千篇一律的酒类市场脱颖而出。
如今,酱酒正处于品类红利向品牌红利转折发展的过渡阶段,仁怀酱酒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技术传承,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风口,在优化自身发展结构的同时不断完善品牌培育,提高产区知名度与美誉度。在更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与规范下、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通力配合下,仁怀产区的下一个8年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