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称谓的演变过程,包含了更多文明与文化精神

作者:李寻讲酒 更新时间:2022-08-21 17:16 阅读:899

“中国”这一称谓的演变过程,包含了更多文明与文化精神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中国”一称的伟岸光华,在于我们的先祖们自创天立地来,就认为是因自己地处中央而得名。但这种认识有种种缺陷。第一,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均难承认自己所居处的地理空间为边缘。这应该是每一个民族集体精神中的“民族主义”精神所决定的。故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若只以地理位置来定义自己的位置居中央,是没有更优越的价值与意义,是没有其他国族能够承认这种纯地理定义的。


第二,在古代,一个国家或民族若要标明自己高于其他国族,或处于众国族的中心地位,首先不是地理位置,而更重要的必需是标明自己的宗教能力与文化程度,即文明水平高于其他国族。这样,方能使自己成为众国族中的主导,成为中心。这就像一个晚会,任何一个低水平的人站到会场中央去说上几句或几大段话,绝没有人会承认他是晚会的中心,但若是爱因斯坦出现在晚会中,哪怕他就是坐在最边末,最角落处,大家也会认为他是会场的中心一样。加之这个世界的地理空间与位置,很难有边末角落的方位可指认,故其宗教与文化程度,即文明程度的高低,对一个想要争长于周边地区的古代国家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第三,“中”字原始义,并非“中央”之义,而它是一个象形。“中”字的原始义应该是一种古代书籍。《国语楚语上》:“君则曰:‘余左执鬼中,右执殇宫。’”韦昭注:“执,谓把其录籍。”《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庶民狱论之中。”孙治让《正义》:“孔广森云:《国语》‘左执鬼中’,韦昭曰:‘执,谓把其录籍。’然是狱讼之中,亦其录籍。”江永《周礼疑义举要》云:“(中),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之本义。”现在我们从“中”的甲金文字形看,“口”为一圆筒,“丨”为书写刻划有文字之“策”书,“中”为插策书于圆筒内之状。其状略与我们今天的笔筒有些近似。那么“中”字,就是古代宗教书策之意。文字的原始,都是象形,“中”字以后才由“插于筒内的书策”之意,引申为“内”“里”等方位词的。


“中国”这一称谓的演变过程,包含了更多文明与文化精神



我认为,“中国”之称的原始,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及周边国族,应是取自其原始义,即——“有文字的国家”。这文字,我在《历史的荒原》一书中已论述了,只应是一种宗教文字。故“中国”的这种称谓中,开初包孕了两层涵义:(l)其地文化的发达。(2)宗教教化的高明与优越。古人类宗教文化在他们的生存意义中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所以,自称为“中国”,这是向周边国族展示与说明自己是“文明之邦”、“宗教强大之邦”(因为这种文字是为提升宗教能力而产生的)。这种展示的语义中,当然相应地,也暗示了周边国族为“蛮夷之邦”的相对落后(古人所云的蛮夷之邦,其义为我们当今所不取)。中国几千年来都说自己是“文明之邦”、“礼义之邦”,实际上,这“文明之邦”就是得之于“中国”这一名称。“文明之邦”也应是“中国”这一称谓的正解与确解。


“中国”这一称谓的演变过程,包含了更多文明与文化精神



所以,“中国”这称谓的演变过程必然也必需是:标明自己的高度文明水准在先;次由于其国家形式与历史的变革,“中”字及字义的演变,此称谓变为标明自己是政治与文化意义上的“民族群集”中心的意思在后;第三步,才由前两者演变为“地域的中心”之义。这是一个必由的命名与演变的严密逻辑过程与关系。但这三步的演化过程在什么时候完成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了。


后人由于古今字义的否隔,只见其尾,不观其始;只知其表,不明其里;进而忽视了的是“中国”一称中更多的文明与文化精神,而只安于把我们的祖先视为地理中心主义的妄自尊大,开口便说自己是处天底下地理中心的愚狂之人。


这样看来,我们伟大的先祖在世界的文化史中应该有两次,而绝不是现代中外学术界所认为的只有一次——唯一的流藻灿华的“四大发明”,才值得夸豪于世界。在远古,还有一次较早地发明宗教文字的事件,这在当时也是非常值得夸豪于世界的(当时世界的含义并没有现在这么大)。


编辑: 九章丨审核:子白


休闲读品杂志社


(xiuxiandupinTX)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加我

加微信送福利,酱香白酒低价买。茅台镇老牌酒厂直接供货,品质保障,物美价廉,专注高性价比酱香型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