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一位同学是企业家,经营一家做仪器仪表设备的实体企业。前两天他发朋友圈说——因为种种原因,多日没去公司坐班,今天到公司给一些文件批阅签字,签上姓之后竟然忘了自己名字叫什么,坐在那里想了半天。
看了他的文字,我先是一笑,继而潸然泪下,虽然周围是40度的高温天气,我忍不住还是喝了几杯手头最烈的酒——66度的汾州印象原浆。
他这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两三年内我也数度出现,背后的沧桑甘苦是无法言传的,只有这种最烈的酒才能抚平波澜起伏的情绪。
2
上周五(8月19日),西安《华商报》一位记者朋友采访我,问到了一个问题(也是消费者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即喝酒是不是有害健康,怎样才能健康地喝酒?还具体地问到喝酒是不是可以伤害中枢神经系统,问我有没有喝断片的经历?
我喝酒的经历当中,喝断片乃至于人事不省,这些事情都遇到过,这些经历也确实证明,喝酒过量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所伤害的。
在历史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酒都是作为一种药品存在的。在欧洲中世纪,酒是作为处方药,在药房里由医生开处方才能销售的;中国记载白酒的重要著作、也是重要的医学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里面也收录了很多在漫长的历史中酒作为药品用于临床治疗的条目。
李寻谈酒:这个时刻喝酒,就是为了健康在喝酒
添加18202991745邀请加入李寻品酒交流群
当然,中外古代文献里面用酒来治病的具体情形是林林总总,未必每一个都是完全科学正确的。在欧洲中世纪,有些文献甚至把酒当作了包治百病的药方,烈性的蒸馏酒因此被称为“生命之水”,无论伏特加还是白兰地、威士忌,都被认为有神奇的功效。
酒既然是药品,它就有一定的毒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毒它才能有药效。
既然药是要治病的,有症状的情况下,对症使用酒,用对了可以使身体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这是古时健康地使用酒的原则。
进入现代,医学上有了其他更多、更专业的药品,酒作为一种辅助用品依然在医疗行业使用。日常饮用的酒,逐渐地不再作为一种药品来对待,而是作为一种嗜好性的饮料而存在。
但酒有一定的毒理、药理作用,这个性质是始终没有变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健康地”饮酒呢?当然还是要回到古老的医学经验上来看,即身体是否出现了一些症状,适量饮用一些酒之后,这些症状消失了,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状态都恢复到了健康的状态,这就属于健康饮酒的范畴。
古代人饮酒或许有医嘱可以遵循,现在人们在没有医生提供建议的情况下,饮酒就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饮用的品种和数量。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清楚,甚至比医生还清楚。对于有些疾病,比如患了肝病,当然不适合再饮酒而是要戒酒;身体比较健康,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比如心理抑郁,或者生理上的“老寒腿”,这类情况下饮酒则是有益于健康的。
3
不错,喝酒是能够伤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甚至可以让人进入“断片”的状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生活有的时候是沉重的,沉重的压力也能导致人的精神状态进入到类似喝酒“断片”的那种情境,我前面举的老同学的例子,拿起笔来只记得自己姓什么却忘了自己名字叫什么,这只是表现之一,日常生活中精神“断片”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
出门上班的时候,原本准备带五份文件,结果到办公室发现漏掉了两份,或者拿错了一份——工作小细节方面出错的概率越来越高,说明记忆已经开始因为种种原因变得不那么精确了;
开会的时候,说了上半句之后忘了下半句,而且经常忘;在和同事交流工作问题的时候,思路经常被一个回答所干扰而跳到另一个问题上,经常跑题;
一天当中,安排好了一个工作计划,因为种种原因一再被打断,更改之后的新的工作计划又被意外打断,多次打断之后就放弃了再做工作计划的努力,工作陷入到失去条理、没有预期结果的状态,搞得人焦虑不堪;
一周之内,大的工作计划因故取消,随后每天的工作计划跟着改变,计划反复修改,最后搅在一起,记不清相互之间衔接关系,导致彻底停摆;
如此等等,都是一种精神状态“断片”的症状。
在生活中遇到种种的压力,以致严重到让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休息,把工作暂时放一边,只要不是对酒精过敏或者有肝病等其他不适合饮酒的基础性疾病,让自己适当地喝一点酒,可能是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它能让我们在一个有序控制的范围内快速地恢复精力,回到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