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科技与狠活儿”整得消费者人心惶惶,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一直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还是当下生活节奏太快了。厂家不断追寻压缩成本的方法,消费者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仔细阅读配料表、仔细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质。
相应的,消费者的这些焦虑,催生了网上一系列“一招鉴别科技与狠活儿”的小技巧、冷知识。仿佛学会了他们教的这些“小妙招”,就掌握了火眼金睛。
拿白酒行业举例,其实“拉酒线”就属于这种草率的“小妙招”。
什么是拉酒线?就是倒酒的时候,缓慢抬高酒瓶,酒水从瓶口流下,到杯口这段距离形成的水柱。
据网传,这个酒线越长、越细且不容易断,那这就是品质高的好酒,反之则品质低。
学会了这个技能,白酒品质高低立判,似乎什么品酒师、鉴酒师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个说法的依据又是啥呢?说是酒体越老熟,就会越粘稠,也就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抱得更紧。这种状态下的酒就像油一样容易在下落的过程中形成长长的酒线。
这么说看上去有点道理,但不多。
因为影响酒线外观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瓶口的造型就是其中一个因素。举个例子,带小豁口的杯子,很容易控制水流(酒线)的大小和流速。而光滑平整的广口瓶,就很难控制变量了。
很多白酒为了防止倒灌和加强封闭作用,会在瓶口处放个小球珠。这样瓶口结构就有点像小豁口了,酒流出的速度会被明显减缓。
用这种瓶口,就算瓶子里装的是水,拉出的酒线也不会很短。
而用广口瓶,就算是十五年的老酒,倒出来也跟瀑布一样,很难成线。
当然,这些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为了鉴别“科技与狠活”而学习的这个小妙招,恰恰没有让狠活儿现身的能力。
很多酒精勾兑酒为了让消费者信服,也会大肆鼓吹以酒线定品质的说法。于此同时,他们在酒中添加丙三醇等增稠剂,让这些劣质酒也能挂杯明显,且酒线细长不断。
其实,在多年前,看酒线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因为那时的劣质酒并没有严重泛滥,只要不同的酒用同样的容器,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拉酒线的方法评判酒的老熟度。
只是当一个小妙招被太多人知道的时候,就是它失效的时候。当你有心要靠这个“捷径”去鉴酒,往往有人会在你的“捷径”上放烟雾弹。
只能说,鉴酒和其他事物相同,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当下离价质同步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