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酒多装在密封的金属器里,多为青铜罐和壶,但里面的液体并不全部是酒。一部分液体可能是渗进去的水或其他物质,有些液体发红,可能跟储存的器物和周围的黏土有关。那么,我国都出土过什么古酒呢?下面小编就带我们一起来知道一下。
1977年中山王墓
1977年,在发掘中山王墓的过程中,在东、西两库,分别发现了一件扁铜壶和一件圆铜壶,壶口都有铜盖密封,封闭紧密,有工作人员晃了晃,感觉里面有液体。打开那件圆壶后,顿时,一阵酒香飘出,“酒!中山王喝的御酒!”有人惊呼。这是一项震惊的重大发现:盛在圆壶中的酒液,只剩半壶,呈墨绿色,重3公斤;盛在扁壶中的酒液则多一些,约有七八成,重6.7公斤,呈浅翡翠绿色,清澈透明。
这两壶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目前属世界上发现如此古老的实物酒。它不仅为研究酿酒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并与盛酒器相结合,也为研究当时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宝贵材料。
2006年安徽“六安王墓”
2006年初,安徽省考古队在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工程沿线例行考古勘探,行至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时,发现沉睡千年的“双墩”其实是并列的两座西汉时期大墓。考古人员对南向的一号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座深达11米、总量3万立方米的封土被揭开,露出墓室。考古队发现大量青铜器、木俑、漆器、车马件等。
而在这座古墓中,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在墓中出土的一件西汉酒器中,人们发现了2000年前的西汉古酒。这次考古发现被列入“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
2012年宝鸡市古墓
2012年7月,在对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贵族墓的发掘过程中,专家在清理一件酒器——青铜卣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内盛有液体,在酒器密封很好的现象下液体很可能是存储下来的酒。专家认为这可能是考古发现的迄今为止时代早的酒,它应当与同墓出土的“禁酒器”——青铜禁一起,在服务墓主人的现象下相伴面世。
而更有趣的是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在本次出土的酒液中含有其他出土古酒中所没有的典型葡萄酒的特征。经过学者们的考证,证实本次出土的酒液的确是我国古时候史书上记载的古酒“齊醍”,而这种古酒,正是我国对红酒的古老的称呼。此次发现,证明了我国红酒历史的悠久,并否定了红酒是舶来品的错误看法。
2013年烟台西汉古墓
2013年5月,经国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解析检验,在烟台开发区三十里堡汉墓群考古现场发掘出的陶器内部液体含有乙醇和甲醇成分,基本可以确定陶器内当年所装液体为酒类,这是我国首次在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器中发现酒。在这份送检的样品中还发现了乙酸乙酯,根据其含量,适合清香型白酒的规范。
当时,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类似“酒坛”的陶器,上部被一些碎陶片所覆盖。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碎片移开后,发现坛内有液体,而且清澈透明。“从土壤的干燥程度,和附近陶器内的干燥程度来看,这个陶器内的液体应该是人为放置的,而且在放置后,上面还叠置了其他陶器,正好把它密封住了,所以才可以存储至今。”
汉代墓葬出土的器皿中存有液体屡次发现,而液体内含有酒精成分,仅在河南和陕西等地出现过一两次,不过都是储存在青铜器中,而且经过千年的埋藏,液体本身已经发生变化,甚至液体颜色都已经变绿。“由于这次是存在陶器内,所以液体颜色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非常清澈,”考古专家说,初步估算,这“坛子酒”的总量应该在4斤左右。
酒中的化学物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会缓慢变化,就算环境十分稳定,也不可能毫无损耗地保留至今。出土液体不少储存于青铜器内,酒液与青铜混合会起化学反响。古酒虽然有酒味,但毕竟是“过期”饮料,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外加大量的金属离子,已经无法饮用了,但具有很大的收藏与酒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