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
博兴县水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水穿境而过,长江水经此调往胶东,黄河水、长江水在此融汇。博兴地下水质清甜可口,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红枣酒选用产于鲁北平原的“贡枣——金丝小枣”为原料,用料考究、技艺精湛,从选料、筛枣、制枣曲到酿造、贮存等诸多工序全部依靠传统手工技艺完成。红枣酒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红枣余香不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红枣酒承载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是齐文化和酒文化的有机结合,更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
历史渊源
红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诗经》《礼记》《战国策》《神农本草经》等史籍中均有记载。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对红枣有“润心肺、止咳嗽、补五脏、治虚损、平胃气……”的阐述。
红枣酿酒技艺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起,历史文献对红枣酿酒屡有收录。相传,齐桓公在会城(今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一带)狩猎期间,突发疾病,久治不愈。饮用当地的红枣酒后,身轻体健,不治而愈。齐桓公视若珍宝,下令将此酒作为贡酒,供皇室饮用。至唐宋年间,红枣酒因营养滋补名扬齐鲁。此后千余年,红枣酒长盛不衰。
清乾隆年间,博兴县湾头村窦法舜秉承祖业,开办的红枣酒作坊在当地形成了较大规模。民国年间,时局动荡,红枣酒作坊被迫停产,仅保留下酿酒配方。
20世纪60年代,窦氏家族传袭祖业,恢复了红枣酒的生产,但规模小、产量少,挑担串村叫卖。文革期间,酿酒作坊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红枣酒第六代传承人窦守乾斥资成立了“山东齐国盛世酒业酿造有限公司”,在继承红枣酿酒技艺的基础上,开始了保护传承之路。近年来,生产的齐国盛世枣花香红枣酒被全国人代会、政协会山东代表团作为指定的礼品赠酒和宴宾酒,走上了“两会”的餐桌。
保护价值
千百年来,红枣酒在民间享有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美誉。由此,围绕红枣酒而产生的民间传说故事等,更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博兴,红枣酒文化已经扩展到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剪纸、篆刻等各个艺术领域,相关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在博兴,没有任何商品如红枣酒这般,能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如此的紧密相连;在博兴,也没有一样东西如红枣酒这般,能够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
传承现状
红枣酒酿造技艺虽经千年而不断,面对市场大潮的今天,其发展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酿造过程机械率低,劳动强度大,因此限制了大规模生产。
保护规划
为了保护传承红枣酿酒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博兴县对红枣酿酒技艺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整理,作为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保护。2007年至今,先后投入20多万元,抢救恢复了传统酿酒窖池,建立了红枣酒博物馆,支持民间艺人开展传习活动,传统技艺得到初步保护。
为更好的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兴县将在今后的五年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011年,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全面记录传统生产工艺流程,系统掌握传统酿酒技艺的基本特征,完善静态保护的基础工作。
2012年,加强对传统技艺的理论研究,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修缮酿酒窖池、车间等传统设施,恢复酿酒作坊原貌,创建“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2013年,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系统研究传统酿酒技艺,召开全国性的红枣酿酒技艺研讨会,整理出版《红枣酿酒技艺》等理论专著。
2014年——2015年,编辑出版全面介绍枣酒历史渊源、酿造技艺、相关民俗和人文内涵的专著;启动并完成红枣酿酒博物馆建设,保护和展示传统红枣酿酒文化,培育集旅游、参观和体验为一体的“红枣酒博物馆”,使博兴成为红枣酿酒技艺文化的展示、传播、传承中心。
历史无声,鉴往知来;文化有灵,传承古今。红枣酒历经岁月洗礼,历久弥香。博兴红枣酿酒技艺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犹如镶嵌在博兴历史长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扎根博兴,代代沿袭,成为博兴人世代守望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