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金丘的葡萄园发展史和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公元587年,勃艮第国王龚通(Gontran)赐地给金丘一带的大修道院,两百年后查理曼大帝(Emperor Charlemagne)也比照办理。金丘上的出色葡萄园早在当时就已因品质而特别区隔开来。
据传查理曼大帝发现到某些山坡地的融雪时间特别早,因而规定要在这些坡地上栽种葡萄,他认为融雪较早的地区表示阳光比较充足。这块获得帝王青睐的土地就是今天的高登(Corton)山丘,帝王指定的园地就是高登-查理曼特级葡萄园(grand cruCorton Charlemagne)。依照勃艮第地区的方言每个酒镇内种植葡萄的最小单位土地称为“climat(气候)”,因为这些小单位土地各具独特的微气候形态。早在18世纪以前,金丘的地图上就已分别标示出盛产佳酿的知名酒镇,例如,圣乔治夜(Nuits- StGeorges,旧名Nuys)哲维瑞-香贝丹(Gevrey-Chambertin,旧名Chambertin)、渥尔内(Volnay,旧名Volnet)、普里尼-蒙哈榭(Pligny-Montrachet,旧名Puligny- Morachet)等。
当时公认区内最适合酿制红酒的葡萄品种是黑皮诺,酿制白酒的葡萄品种是夏多内,甚至早在1395年就有律条公开禁止种植加美葡萄(品种近似黑皮诺,较易栽种)。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勃艮第王室葡萄园被充公并分割成比波尔多地区更零散的小块土地。1790年拿破仑法典(Code Napoléon)颁布,其中一条律法规定财产必须均分给所有孩子,不得因年龄与性别而有差异,此举更加速土地的重新分配。
利益联姻
拿破仑法典中的继承法规对勃艮第葡萄园产权影响甚巨。一代又一代的产权分割使得今天整区的葡萄园已如拼图般零碎。葡萄园家族之间的联姻,在土地并合下,便产生出不少以两家姓氏作为联合酒庄的名字,因此酒标上经常可见到以复合姓氏为名的葡萄园或酒庄,例如,克许-博利考(Coche-Boulicault)、克许-杜利(Coche Durv)等。
想要同时生产并销售数种小产量的葡萄酒极不容易,尤其在气候多变且收成不稳的情形下更是困难重重。因此18世纪初就有专责收购、混合、装瓶的贸易酒商出现。两百年间,这些贸易酒商几乎已控制了整个勃艮第葡萄酒的市场。到了20世纪末,才开始有平均占地6公顷的葡萄园主尝试从葡萄的栽种到酒的装瓶成熟等均一手包办,这种“小而美”的袖珍酒庄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蔚为风行。挣脱了酒商的钳制,加上产区管制法律的实施,的确有助于消弭酒类管销中常见的造假情形,但也增加了小型酒庄面临恶劣天侯的经营风险。
特级葡萄园、一级葡萄园、村庄酒及产地酒的分级制度,使消费者在选择时更为方便。不过,实际上好年份且认真酿制的村庄酒,往往会比坏年份、制造不严谨、索价又高的特级葡萄园要优秀得多。感谢关注前沿葡萄酒,希望阅读我们的文章能带给您启迪或收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