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糖分成熟度和生理成熟度这两个概念转化成品酒语言的时候,就引出了传说中的“酒体”。糖分会转化成酒精(或留下残糖),而生理成熟度会转化成浓郁度,酒精度和浓郁度加在一起,会决定一支酒在嘴里的“重量感”,也就是“酒体”。当我们感受酒体的时候还会用到单宁、甜度、酸度与酒精这些特征。
每一特征对葡萄酒酒体的影响都稍有不同:
·单宁会增加葡萄酒的酒体。鉴于红葡萄酒含有单宁,而白葡萄酒不含,红葡萄酒的口感往往比白葡萄酒更加厚重。
·甜度会增加葡萄酒的酒体。这就是甜型葡萄酒为何往往比干型葡萄酒喝起来更加饱满的原因,也是某些干型葡萄酒为了增加酒体而时常要维持一定甜度的原因。·酸度会减少葡萄酒的酒体。
·酒精会增加葡萄酒的酒体。和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相比,酒精度较高的葡萄酒(包括加强型葡萄酒)喝起来更饱满,原因就在于此。
·碳酸饱和度会减少葡萄酒的酒体。起泡型葡萄酒通常比不起泡型葡萄酒的口感更轻盈,正是这个原因。
在酒体方面,酿酒商还有许多其他的把戏可耍,比如选择橡木桶来陈化葡萄酒,或是使用氧化酒来进行陈化,以增加葡萄酒的酒体。
那“酒体越重,质量就越好吗”?酒精度偏低的淡雅风格,和酒精度偏高的厚重风格,两者之间当然不存在谁好谁差的问题。但即便是淡雅风格,也需要足够的风味。就像上好的鸡汤,虽然质地薄,却有很浓的风味。因为风味浓度会影响酒体轻重,所以酒体和质量是有一定程度的关联的。并且你会发现一个现象:相同风格属性下,如果比较同一酒庄的基础款和高级款,往往高级款酒体更饱满,风味浓度更强。你还会发现,酒圈人士也经常会把“没有酒体”作为对一支酒的负面评价。
其实很多质量不高的酒,作为其原材料的葡萄往往糖分成熟度高,但生理成熟度不够。风味不够但酒精度高,你说它算是重酒体还是轻酒体?不过是重酒体虚假表象下的寡淡罢了,就像食材本身不够味,就使劲用油用盐撑起味道的菜肴一样。
总结一下,我们通过葡萄的成分理解了:葡萄的酸度直接和酒的酸度有关,葡萄的糖分会转化成酒精,葡萄皮的涩感会成为酒里的单宁,葡萄的糖分成熟度和生理成熟度一起决定了酒体轻重。
看完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