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吃斋念佛是僧人的本职工作
和尚尼姑都是不能吃荤饮酒的
但是在《西游记》中
唐僧却有好几次饮酒了!
西游记中的饮酒描述
在书中第八十二章回
《姹女求阳,元神护道》里
就有唐僧饮酒的详细描述:
画面来源:86年版《西游记》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
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此外,《西游记》中还暗示了唐三藏爱喝葡萄酒,原文中是这样说的:“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
食物分荤素,酒亦分荤素,也是耳目一新,但其实颇有说法。
根据周岩壁先生《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素酒与荤酒》:从效果上说,素酒就是不会使饮者沉醉乱性的酒。从品性上说,就是酒精度较低,没有辛辣的过强刺激性味道。
简而言之,素酒就是指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酒,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浑浊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这种粗酿的酒度数极低,不容易喝醉,和尚喝酒也就不算破戒,所以叫“素酒”。
《西游记》成书于成书于明嘉靖、万历之间,所写故事为唐代高僧玄装法师(602年~664年)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唐朝,爱以葡萄酒养身的唐太宗就曾规定了,和尚可以喝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源自汉代
早在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归来,便把西域的葡萄种子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只是那时葡萄酒因其珍贵,仅作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
到了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欢喝葡萄酒,甚至每喝一次葡萄酒,就写一次“喝后感”,并且将对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群臣。
葡萄酒经过曹丕这样宣传,使得群臣对葡萄酒趋之若鹜;以至于在南北朝时代,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
唐朝酒肆
到了唐朝,葡萄酒的酿造已从宫廷走向民间。《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著名唐朝诗人“诗仙”李白就十分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
对 酒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由此可见,在唐朝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少女出嫁的陪嫁。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唐僧西天取经路上,沿途会经过很多有葡萄生产的地方,剧中多次出现的“素酒”,便是葡萄酒。
小说源于现实,历史上玄奘法师,路上经常喝“蒲桃浆”。例如在突厥叶护可汗那里:“可汗共诸臣使人饮。别索蒲桃浆奉法师。于是恣相酬劝。”又如《大唐西域记》:“沙门婆罗门饮蒲桃甘蔗浆,非酒醴之谓也。”
蒲桃就是葡萄,蒲桃浆就是葡萄汁,而葡萄汁正是葡萄酒的原料。葡萄是很容易发酵的,尤其是可汗临时找来的那种“蒲桃浆”,里面带点酒精,其实是免不了的事。
直至明朝才出现“荤酒”
一直到了明朝,才出现像今天一样经蒸馏工艺的高度白酒。这样的酒味道香醇,酒精度较高,和尚喝这种酒容易醉,而醉酒是破戒——就跟吃荤一样,所以叫“荤酒”。
按照这个分类,葡萄酒、啤酒、青稞酒这类酒应算是素酒;而二锅头、白兰地等白酒应算是荤酒。
《水浒传》插画
想来,水浒传里各位英雄好汉喝酒,经常一喝就是一桶,必然也是素酒了(那时蒸馏工艺还未普及),若是一桶茅台,哪里还能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