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约为6.38亿升,同比增长15%;同年,国产葡萄酒产量为11.4亿升,较上一年减少1%。
进口葡萄酒来势凶猛,国产葡萄酒还能做吗?然而,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并非没有其短板。
进口葡萄酒配中餐的短板
进口葡萄酒在体验营销过程中在不够接地气:酒会、宣传册上常常是葡萄酒配火腿,芝士,羊排,而这些并非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食物。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国产葡萄酒品牌在做推广时,同样还是沿袭了进口葡萄酒的做法,以西餐佐餐习惯来教育用户,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用户惯性思维的选择进口葡萄酒。
为何中国好的酒庄从葡萄种植到酿酒工艺多是按照法国一流酒庄要求,也重金聘请各大名庄酿酒师出任顾问。甚至有句玩笑话,世界上好的橡木桶近几年基本是被中国客户订购。可是国产葡萄酒为什么还是得不到国人认可呢?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国葡萄酒必须建立自己的葡萄酒佐餐标准才有可能。”酒业著名产品设计师巨刚回应了这一问题。
一味学习所谓的“先进”经验,却并没有结合中国人口味喜好进行产品生产与普及,更没有建立适合中国口味的佐餐标准,这或许是国产葡萄酒下滑的问题根源所在。
葡萄酒如何与中餐进行结合?事实上也一直是不少葡萄酒进口商在思考的问题。但没有一定实力的进口商,很难去操控海外酒厂、酒庄的口感调整。即便可以,中国离法国、澳大利亚、智利都那么遥远,反应速度亦存在问题。再者,中国版图跟欧洲大小差不多,各个省份有各个省份的口感偏好。粤菜是咸鲜味,淮扬菜带甜,川湘人喜辛辣;福建人吃海鲜,新疆人吃牛羊肉——就连食材都有巨大区别,更不要说是烹饪方法了。进口葡萄酒在口感上说要适应中国人,光这一点就力不从心。
国产葡萄酒才有机会“定制口味”
而这一个进口葡萄酒的痛点,正好是国产葡萄酒的机会。而目前,亚洲最大的葡萄酒原酒生产商“沙地酒庄”正在破这个局。
中国地域广阔,拥有八大菜系“鲁、川、粤、闽、淮扬、浙、湘、徽”,每个菜系还有诸多区域特色,沙地如果要做中餐口味佐餐标准研究,必须要对中餐口味有深度研究的人参与其中,而对中餐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中国烹饪大师们。
7月2日,在上海LEBO创客园,沙地酒庄邀请了中国烹饪大师、海派淮扬菜大师,厨界新起航人沈巍先生作为沙地酒庄.中国口味葡萄酒佐餐研究院总顾问,由沈大师组织盛邀中国各大菜系烹饪大师参与沙地中国口味产品研发。
沙地酒庄·中国口味葡萄酒佐餐研究院挂牌仪式上,中国烹饪大师:周元昌大师、沈巍大师、朱启金大师、翁建和大师、张国荣大师、杜才清大师、江礼斌以及跨家美食家喻小2共同见证了沙地酒庄发布的全新品牌定位:“沙地葡萄酒·更配中国菜”。
建立中国口味葡萄酒佐餐标准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难以用一种标准满足所有中国人的口味。中国菜这个概念很大,难的是由大及小,大到八大名菜,小到区域口感。
沙地酒庄在新疆北纬44度葡萄酒黄金纬线,自有10万亩生态富硒葡园,有大量的优质原酒储备,可以根据每个区域饮食习惯,为合作伙伴开发针对性的区域口感葡萄酒。
在浙江合资公司的产品开发上,沙地特意邀请中国烹饪大师、浙菜大师朱启金先生,与沙地酒庄酿酒师针对浙菜口味特点,领衔研发“沙地.浙一号”,开启中国葡萄酒区域口感定制时代。
这一切源于90后创二代的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沙地酒庄总经理奚嘉伟是典型90后创二代。留学海外、大三创业,创立的三家公司均以完成A轮融资。在物质富足的状态下,更多的是表现出是90后特有的“文化自信”。
(沙地酒庄总经理奚嘉伟)
奚嘉伟认为国产葡萄酒走到今天这个格局,本质是文化不自信。我们熟知的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证明在新疆葡萄酒有千年以上酿造历史。我们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去玩必输,国产葡萄酒只有从中餐消费场景入手,重塑适合中餐口味的葡萄酒佐餐标准才能赢!
一场“筷子与刀叉”的佐餐之战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