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并非是近代舶来品,自古就有之。因为特殊国情,国产葡萄酒在中国不强,今天就来科普一下中国葡萄酒的发展简史。
我国真正有据可查的关于葡萄酒的文字记载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张赛出使西域,从那里带来了葡萄酒与葡萄插秧,我国的葡萄种植与酿造业开始了规模发展。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汉朝学习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但却没有汉朝人自己大规模酿造葡萄酒的确切记载。那个时候的葡萄酒异常昂贵。据说,当时有一个人叫孟佗,用了一斛(约20升)的葡萄酒,买通了十常侍之首的张让,获得了凉州刺史的官职。
随着汉朝的衰败与消亡,面临连年的战争,葡萄酒产业也随之衰落,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了逐步的恢复与发展。魏文帝曹丕就是一个葡萄酒爱好者,他在《诏群医》中写道:“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说明了当时的葡萄酒多汁,解渴,美味可口,得到了魏文帝的大加赞扬。因为曹丕这个葡萄酒爱好者的推崇,葡萄酒成为了皇室贵族王公大臣餐桌上的必备饮品。
中国内地的葡萄酒工艺在唐朝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且也借助了一场战争的胜利。公元640年,唐太宗发动了对高昌国的进攻。高昌国是西域的小国之一。唐军惊人的进攻速度,让高昌国国王鞠文泰惊恐地感到了神兵天降,就此一命呜呼。唐军在短时间内就攻下了高昌国,唐太宗也由此获得了马奶葡萄种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后来,李世民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了葡萄酒的酿制。
此后,葡萄酒就在唐朝诗歌之中大量流行,比如,李白: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白居易: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葡萄。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到了宋朝葡萄酒的发展还是如火如荼,大诗人苏东坡可谓葡萄酒的品酒专家,他可以分辨出葡萄酒的好坏与品质的高低,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享受人生,还需美酒相伴。金元时期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巅峰时期。金国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曾写过一篇专门歌颂葡萄酒的文章《蒲桃酒赋》,从该赋的序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在汉人的民间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很多百姓不知道葡萄酒的酿造工艺,酿造出的葡萄酒良莠不齐,可以推断出葡萄酒的种植酿造工艺还是大量的被达官贵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所掌控,百姓只有自己摸索探讨,这也是葡萄酒没有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元代,因为跟西域的交往紧密,所以酿造葡萄酒也使用了多种工艺,有很多和西方的酿酒方法非常接近,如搅拌、踩打、自然发酵等。在元代,葡萄酒也第一次上升为“国饮”,与马奶酒一起被列为皇室的国事用酒。而且,元朝还规定了在太庙祭祖时必须用葡萄酒,这也是中国葡萄酒历史上的最高地位了。
除了皇室,元朝的葡萄酒在民间也很普及,内地产量非常大,老百姓多能自酿。甚至把它当作生活必需品。从元朝开始,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即今天的宁夏、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青海以东和新疆东部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之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这和今天的中国葡萄酒产区几乎惊人的相似。
明清时代,葡萄酒产业开始出现了转折,蒸馏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推广,烈性酒开始越来越被更多的百姓所接受,作为我国的传统国酒米酒的继续高速发展,加上难以种植控制的葡萄与渐渐失传的酿造工艺,葡萄酒的酿造发展每况愈下,葡萄酒渐渐的被大家所遗忘。
中国现代的工业化葡萄酒酿造始于1892年,爱国侨领客家人张弼士先生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其实,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并不适合葡萄的生产和葡萄酒的酿造,所以葡萄酒没有成为中国国民饮料也是情理之中。当然,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方便快捷的运输,专业有序的保存,可以让我们在最合适的时间喝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美酒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