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我敢打个赌。
第一:在国内,有9成以上的消费者并不懂葡萄酒。
第二:在国内,也有9成以上的葡萄酒从业人员并不那么懂葡萄酒。
这也在国内红酒圈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葡萄酒从业人员们往往会编造各种夸大式谣言欺瞒普通消费者,借此促进销量。
如果你经常购买葡萄酒,和各大酒商打交道,肯定会听到以下这些话。
我这款酒比拉菲还香
中国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像拉菲这样有辨识度的名庄酒便是如此。
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分为两大阵营,以法国等传统欧洲酿酒国的新世界和以澳洲美国为代表的新世界。在葡萄酒风格上,新世界的葡萄酒更强调葡萄品种本身的香气和风味。而有些异军突起的新世界名庄,因为更强烈的风格、更浓郁的果香,确实口感不错。
但葡萄酒又不是香水,不是谁香谁就更好。想要和拉菲比较,最简单的标准是,国际标准均价你总要跟得上吧,几百块的就不要拿来忽悠了。
百元以内,还限产?
一般情况下,零售价在5-20欧元的酒,不可能限产,除非它是OEM贴标酒,做一批怕卖不掉,先进一个货柜,如果势头好,再加大产量。
市场上大部分被喝掉的葡萄酒其实是2欧元左右的法国VCE/VDF/IGP餐酒、西班牙瓦伦西亚或拉曼查DO,或者是大不了接近于3欧元的波尔多AOC。更遗憾的是,这些酒90%都是OEM贴牌,因为进口商们会担心“万一我把这酒卖好了,品牌在酒庄手上,他们卖给其它人怎么办?”,或者情况是,“稍微好点的酒庄在中国都有商家了,市场上已有过销售,价格和信息都透明了,我怎么杜撰故事,卖出格调,并且给经销商信心去铺渠道呢?”。
某些人给一款平庸的葡萄酒杜撰一个很低的产量,还标识数量,好处多多。卖家和买家都挣足了面子,花费不多,投入资金有限,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
在中国,葡萄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某些人总喜欢给一款平庸的葡萄酒杜撰一个很低的产量,还标识数量,好处多多。当然,在这一点上,卖家和买家都挣足了面子,没有什么不对。
油画烫金标、扫描价高
你们都让开,什么金标银标都不如我家这款82年拉菲土标。如果,任何一个人以重瓶、酒标来跟你推荐这款酒送礼有面子、那你可以直接把这款洒排除在备选之外了。酒和人,过于强调外表,内在一定匮乏,永远别做太多“买椟还珠”的傻事。酒商出于各种考虑与提供扫码的公司合作是业内共识,扫码公司毕竟只是第三方公司,收录条码是要收取费用的,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商业利益。
一款酒价值如何,扫码价是体现不出来的,甚至有很多五六百元的进口酒,扫码出来五六十,你就不喝了吗?
橡木桶陈酿时间
一款高档的葡萄酒,一般会有12个月以上的橡木桶陈酿时间。
但国内大量可见的低端葡萄酒,是不可能用橡木桶陈酿的,用桶一般也是用旧桶,或者是不锈钢桶陈酿,有些是加橡木片,有的会加橡木粉、橡木精。特别是新世界国家,当然旧世界现在也不排除个别酒商,会根据酒商需要的口感进行调配,所以,橡木桶味的轻重,绝对不能成为一款酒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
好酒,绝对不会出现令嗅觉和味觉都失衡的单纯的浓重橡木味;好酒是用来增加生活情趣的,不是千篇一律地喝木头。
没有条形码都是假酒?
只说一句,很多法国名庄酒都没有条形码。另外类似膜拜酒、酒庄限量的配额酒等这类根本无需上市流通就会被行家订完的酒,一般都不会有条形码。
除此,国外有许多历史非常悠久的酒庄,因为葡萄酒年产量非常少,酒庄很可能不会为这些葡萄酒申请条形码,以有无条形码来判断商品是真是假是不可取的。
总之一句话是,条形码是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部分,当一款酒根本不需要正式流通的时候,就自然无须条形码。
写ML(毫升)的都假酒?
不知道为什么,咱们眼里,法国酒就只应该写法文,出现英文就是假酒。事实上,酒标上出现英语并没什么不妥,为了出口便利。不只是语言,度量上,常有人说酒瓶的容积,用cl(厘升)做单位的才是进口酒,ml(毫升)的都是国内灌装,也是没有根据…
砖家把这些错误观念宣扬得太爆炸了,以至于不少酒庄都只好要求制瓶厂改为标注cl,如今随手在超市里翻翻进口酒,可能只有375ml的小瓶还保留着ml的单位。
专注葡萄酒扫盲,每天都有葡萄酒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