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电影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上映6天已破5亿票房。不是欧美的科幻片、不是香港的港匪片、也不是手撕鬼子的战争片,而是一部“尺度大”的文艺片,影片名为《芳华》,由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操刀。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尺度大”呢?
时间拨回上世纪70年代...
“文革的迫害、劳改农场的虐待、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惨烈、大批伤残军人的安置、改革开放初期明目张胆的腐败”等等,这些以前都是禁忌的内容,这次竟然能一刀未剪的出现在国内院线上,实属罕见,所以称之为“尺度大”。
“尺度大”并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闪光点,其最大的闪光点在于每个细节最为真实的重现,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那种社会氛围。
大导演姜文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评价冯小刚的话。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冯小刚当然并不满足自己只做葡萄汁,冯小刚直言对《芳华》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部电影是很有度数的酒,不是白酒,是红酒,一大杯酒喝下去,一直晕到现在,是我最过瘾的一次拍摄。我对那段生活的印象就两个字——美好。”
《芳华》酿成了葡萄酒,这不是通过简单的形式感就能做到,需要大量的情感和叙事铺垫,然后在最关键的地方,用巧妙而直入人心的方式呈现。这是酿成好酒的关键。
把文革10年浓缩成90分钟的影片
在这个过程中
时间,是最好的调料
同样的
一瓶陈年的葡萄酒也是很看重时间的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时间的淬炼,电影制作是这样,酒也跑不掉。通常葡萄酒价格越昂贵,就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成熟:单宁、酸度、甜度、矿物质、色素,以及其他风味物质都需要很久的时间相互融合。经过时间的沉淀,葡萄酒的价值感自然会升华。
但有些朋友可能不太习惯喝陈年的葡萄酒,觉得口感过于浓烈。所以会倾向于喝比较“年轻”的葡萄酒。
《芳华》里对青春的歌颂,对文工团时代的眷念,对战争的态度,都过于明显和浓烈,甚至有些缺乏节制地煽起了情。对于不好这种口味的观众来说,可能会难以下咽,无法代入。假如曾生活在七八十年代,这杯“陈年已久”的酒,应当能够品味出来。
《芳华》即青春,青春终究会渐行渐远,而酒却还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
一部好的影片,需要经过一年、两年、甚至几年的时光才能登上大荧幕。而一颗成熟的葡萄要经历数道工序,经历时间的沉淀,才能够变成一瓶上等佳酿。成熟之后的我们已经学会慢慢品味酒中的人生滋味。这种对从本质上的淬炼和升华两者如出一辙。所以说,葡萄酒如电影,毫不为过。
一部电影唤起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
让那些往事都沉浸在一杯葡萄酒里吧,
你可以约上三五好友,
共同追忆那段不算富足却多彩的芳华。
这杯七八十年代的酒
我先干了,你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