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塞真的能完爆螺旋帽吗?
葡萄酒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灿烂的文明发展而发展,在超过7000年悠久的葡萄酒历史中,葡萄酒的储存容器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格鲁吉亚、埃及等地的锥形陶罐到希腊人做工精美的酒壶,再到十七世纪玻璃吹制技术的成熟,二十世纪的广泛使用,葡萄酒终于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找到了理想的装瓶容器。而作为密封葡萄酒,与空气隔绝而避免氧化的重要一环,封瓶物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早期陶罐采用泥土封瓶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人就用橡木作为酒壶瓶塞,到布、蜡、玻璃等材质,再到17世纪玻璃瓶的广泛使用加以配套的软木塞,还有1856年诞生的螺旋帽,葡萄酒并非一尘不变,而是一直用时间与经验探索着,究竟谁才是封瓶界的执牛耳者?
显然,目前在我们的认知里,最佳的封瓶方式应当是天然的软木塞,与其他封瓶方式相比,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更为天然、更有透气性、更为优雅,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依旧是葡萄酒界最为主流的封瓶物。
但是,要说软木塞真的完爆螺旋帽吗?螺旋帽真的只适合那些低廉的、无需陈年的葡萄酒吗?我认为不然。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说,软木塞由于来源自天然橡树皮,而橡树皮需等待数十年成年后,每隔数年采割一次,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过高,也推升了天然软木塞的价格,正常一个质量等级较高的软木塞售价在1-2欧元左右;而螺旋帽属于铝制品与塑料垫片的结合,纯工业化产品,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显然螺旋帽价格更为低廉。
其次,如果从便捷角度来分析,螺旋帽的优点将被最大化,它无需开瓶器,只需要用手轻轻拧下即可,喝不完的情况下再将瓶盖拧回即可,同时它对葡萄酒的储存环境也更为宽松,无需横放,无需湿度,也就是说,你也不一定需要一个酒窖来呵护你的爱酒;而软木塞由于材质具有弹性,对保存条件较为苛刻,恒温恒湿,需要平放,用开瓶器开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且,从长期保存的角度来说,如果先放下所谓长期瓶中陈年带来的风味变化,显然螺旋帽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软木塞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老化问题,如果不进行换塞,葡萄酒很有可能会受到极大影响。
接着,软木塞由于来源自天然的栓皮栎橡树,而被霉菌侵染的橡树皮与氯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发霉、湿纸味才是软木塞最大的问题所在,我们将这类问题称之为木塞污染,或者2,4,6-三氯苯甲醚(TCA)虽然我们正在科学的排除这一问题,但全球大约还有超过5%的葡萄酒,或多或少会收到TCA的侵染,而一旦受到侵染,就宣判了这瓶葡萄酒死刑。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软木塞造价成本高、开启不方便、储存条件苛刻还有木塞污染、过分氧化等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葡萄酒采用这一封瓶方式呢?我认为:
第一,传统上讲,人们已经接受葡萄酒采用玻璃瓶灌装、软木塞封瓶这样的观念,这样的主流观念并不能一下子改变过来,消费者并不太理解双方各自的优缺点,就如同我们深知电动汽车更为环保、更为节能,但是当我们要选购汽车时,主流地还是选择油动力汽车而非电动汽车。
第二,不得不说,螺旋帽给人的即视感确实不如软木塞来得好,也就是说,软木塞的开瓶方式让我们感觉更为优雅,而廉价感十足的螺旋帽缺失缺少了这部分情怀,要知道,在许多人心中,葡萄酒是浪漫、优雅的代名词。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软木塞具有微透氧的特性,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微氧化对瓶中陈年的葡萄酒,具有促使其缓慢成熟的作用。而螺旋帽完全隔绝了氧气,不利于瓶中陈年。
由此可见,使用软木塞或者螺旋帽,最大的因素在于葡萄酒在瓶中陈年到底需不需要透过软木塞的微量氧气?澳大利亚葡萄酒作家Tyson Stelzer关于螺旋帽的书籍《taming the screw》提到,通过科学实验表明,软木塞每天的透氧量在0.0001ml(最好的)到0.1227ml(最差的)之间,而螺旋帽的透氧量在0.0002ml到0.0008ml之间,换句话说,最优质的软木塞其实与螺旋帽每天的透氧量几乎一致,低至忽略不计。专家们认定:葡萄酒的成熟是还原而非氧化的过程,进入葡萄酒的微量氧气可忽略不计,所以说,瓶中陈年的葡萄酒并不需要氧气。
当然也有其他的专家持相反的意见,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Roger Boulton博士认为葡萄酒的成熟依赖于透过软木塞的微量氧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瓶中陈年是否需要氧气,螺旋帽包装的葡萄酒,在陈年时间上,会远远高于软木塞封瓶的葡萄酒。上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与澳大利亚进行的一些灌装试验中,这些葡萄酒到如今依然表现出非常好的状态。
如今软木塞占主流地位的葡萄酒包装界,应该为常年被贬低的螺旋帽留出一席之地,如果你有留意近几年的葡萄酒包装,你会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产区葡萄酒,已大量使用螺旋帽进行包装。软木塞与螺旋帽,并非是鱼和熊掌的问题,这篇文章也并非拿来批判软木塞的不如和歌赞螺旋帽的卓越,只是想告诉我们的读者,葡萄酒的世界没有太绝对的东西,选择什么样的包装物,看的是你的个人喜好而非一家之言。
更多葡萄酒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一堂红酒课」 新浪微博:「红酒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