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和勃艮第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来源:网络】
作为同样伟大的葡萄酒产区,勃艮第和波尔多一直是法国葡萄酒金字塔尖的两个名字,爱好者们很容易就从各种资料里学习到两者的差异,从气候土壤、葡萄品种、种植面积、发酵方式,甚至到瓶型、杯型,两个产区的差异几乎是全方位的,那么,这些差异的根源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讲讲这个事情。
前些日子在某个葡萄酒行业人士组成的微信群里,我看到一个同行说过这样的话:“这几年,勃艮第产区通过努力,品质终于快赶上波尔多了。”对这种无知无畏的观点,我只能抱以苦笑。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国目前的葡萄酒消费环境下,波尔多的光芒闪耀,在很大程度上把勃艮第挤兑成了次要的产区,而确实很难购买到勃艮第葡萄酒的事实也加剧了这种可笑说法的演绎程度。
其实,在每个熟悉葡萄酒的爱好者的心里,勃艮第是完全压制波尔多的,尽管我们只能啜饮黑皮诺、霞多丽这样单一品种的葡萄酒,但恰恰是货少难得的现实情况同样也证明了这个现象,而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价葡萄酒评选中,以亨利·贾叶、罗曼尼康帝等品牌为代表的勃艮第葡萄酒,绝对是高于波尔多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勃艮第已经贴近能够出品优质葡萄酒的北线边缘,再往北,就是德国等寒冷产区的国家,那里葡萄的成熟度基本上很难达到生产优质干型红葡萄酒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德国酒王伊穆酒庄最好的葡萄酒是甜白型雷司令的原因。
勃艮第具有波尔多无法比拟的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在罗马帝国闪耀欧洲的时候,勃艮第就已经开始了规模化、名品化的葡萄酒发展。
有信史记载的勃艮第大规模酿造葡萄酒是公元312年,到了六世纪的时候,在一些法国有关历史的著作里,勃艮第就已经被称为“山坡上种满了葡萄树的地方”,并且当时在罗马神圣帝国分裂之后,勃艮第公国曾经是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这种牛逼的历史一直到天主教流行欧洲、教会成为欧洲实际权力控制者的公元十世纪左右,熙多会的教士们规模化、等级化的对勃艮第的葡萄种植地进行管理,使得勃艮第早早就成为欧洲重要的高等级葡萄酒生产地。
而同一时期,尽管波尔多产区在书写自己的葡萄酒历史的时候拼命把自己往公元1世纪上去贴靠,但在公元十世纪之前,由于地理因素,沿河沿海的波尔多产区大片的土地还是沼泽,现在牛逼的梅多克产区还被大部分淹没在河水里,只有在公元11世纪时,著名的埃莉诺女爵嫁给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波尔多地区作为阿基坦大区的一部分被英国统治300年之久,为了服务英国王室而大片开发葡萄种植地,波尔多产区这才真正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产区意义的葡萄酒产区品牌。
波尔多服务于英国王室就很牛逼了吗?其实不是,勃艮第的葡萄酒是服务于欧洲内陆几乎所有王室的,特别是法国王室。
历史造成的地理因素的影响,更能看清楚勃艮第和波尔多差异历史渊源的原因。
勃艮第地处欧洲内陆,其葡萄酒产品更容易被运输到各个国家的王室贵族手中,加上当时诸侯国(公国)林立,各个国家都会对路上的各种货物征收重税,而居于沿海的波尔多的葡萄酒想要同样运输到欧洲内陆的各个国家,就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从成本上看,很多商人就不愿意去做把波尔多葡萄酒销售往欧洲内地的生意,这也促进了勃艮第葡萄酒在欧洲内陆国家的知名度和优势。
而现在波尔多葡萄酒的知名度高于勃艮第也是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英国逐渐从海上获得了大量财富,相继打败了西班牙等老海上霸主,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在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全面处于优势,新土豪的英国人对物质的需求也飞速增长,曾经是自己一部分,并且距离贴近自己的波尔多产区就成为了英国人发展的直接获益者,更随着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世界级强国,波尔多葡萄酒先于勃艮第走向了全世界。
勃艮第本身是内陆之地,葡萄的种植面积本身就少,生产出来葡萄酒也就少,所以勃艮第很少有波尔多那种经常占地数百亩的大型酒庄产生,很多酒庄甚至只有很小的一块地,加上大量被欧洲内陆需求,勃艮第的葡萄酒就很难销售出来,这种现象到现在仍旧没有明显改变。
再加上以商业流通为主要经济发展基础的波尔多人天生就具有商人的特质,比起勃艮第这些内陆地区、生产出来葡萄酒不太愁卖、小富即安的土炮来说,在对自身产区葡萄酒的推广方面显然具有巨大的优势,特别是1855年一次世界博览会的列级庄评级,使得波尔多葡萄酒的风头开始压过勃艮第,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以上,就是从历史渊源角度来阐述的波尔多和勃艮第产区的区别所在,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原因,产量大、宣传好造成我们现在见得多的是波尔多葡萄酒,而勃艮第葡萄酒自己不愁卖,在欧洲、美洲这些葡萄酒是主流酒种的国家就销售完了,很难大批量销售到中国,我们就会产生出来波尔多比勃艮第更好的错觉。
但这都是错觉,去欧洲旅游会有机会见到很多勃艮第葡萄酒的时候,建议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因为错过一个伟大的以品质为主要追求目标的产区的葡萄酒,是葡萄酒爱好者的罪。
酒香也怕巷子深,勃艮第在中国,应该就很好的形容了这句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