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实际上曾经流行的“晒伤妆”,就是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的变种。
(一)我国的葡萄和葡萄酒都是张骞通西域之后才有的?
葡萄早早就进入了我国酒类的历史,而后,它又单列出来,成为一种有着自己独特味道和文化符号的饮品。
我国古代的葡萄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就是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
因为囿于《史记》的记载,人们往往认为我国的葡萄和葡萄酒都是张骞通西域之后才有的。这个不全面。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我在1976年曾经到通化葡萄酒厂参观,那里的专家就介绍,他们所用的葡萄材料大多是本地野生葡萄培育来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lěi)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周礼.地官司徒》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
从这几条记载得知,我国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
那么,为什么说汉武帝时期是“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时期”?
我国的欧亚种葡萄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
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我国原产的葡萄也有发展。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种葛篇》中有“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从这诗句中看出,本地产的葛藟种植规模还是不小。
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写的葡萄酒,因为他写的是北京一带: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庾信在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
(二) 唐宋朝葡萄酒的生产规模很大,产生了灿烂的葡萄酒文化
唐朝葡萄酒的生产规模很大,产生了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大家都很熟悉了。有意思的是,当时葡萄酒和女人的关系。
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实际上曾经流行的“晒伤妆”,就是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的变种。
唐代葡萄酒文化的代表,就是葡萄酒经常进入名人诗作,选几首欣赏:
诗人李欣《古从军行》中是我比较喜欢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古从军行》写了边塞军旅生活和从军征戎者的复杂感情,借用汉武帝引进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与百姓、军事扩张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人民牺牲之间尖锐而错综复杂的矛盾。全诗风格苍劲悲壮。诗的结尾借用葡萄引进的典故,揭示战争后果,虽不加评判但爱憎分明,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百战之后,努力维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输出的是丝绸,进口的是葡萄酒。
李白《对酒》诗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总是面目严肃的韩愈,在《蒲萄》诗中写出了他种植葡萄的细心: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另外,还有很多有关葡萄与葡萄酒的诗句。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有”带襭紫蒲萄,袴花红石竹”的诗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中有”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的句子;在《寄献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的诗句。
原来,在一千多年以前,贵人们追求的生活居然是,一少数民族的器乐演奏《杨柳》,以燕地(今北京)的美女陪伴喝葡萄酒。
在唐代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诗中写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到了宋代葡萄酒进入低潮期,产地很少了。
苏东坡有一首《谢张太原送蒲桃》诗:
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
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
也就是说宋朝,主要是太原在产葡萄(酒),因为葡萄的主产区华北东北已经落入了契丹人的手里。到了南宋,情况则更加凄凉了。临安行在葡萄酒很难见到了。
近年,读南宋的东西多一些,确实发现繁华的临安很缺葡萄酒。这从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能看出来:
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
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
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可见葡萄酒的名贵和稀缺。荡然,暗隐由于北方的陷落,使得北方的产品汉南享受到了。
当时,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传。除了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山酒经》上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酿制的,且味道也不纯正。
(三) 《马可.波罗游记》 记载:元代大一统,葡萄酒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当然元代大一统,葡萄酒文化进入鼎盛时期。《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元朝政府供职时,见过葡萄园和葡萄酒。在“物产富庶的和田城”这一节中记载:“(当地)产品有棉花、亚麻、大麻、各种谷物、酒和其它的物品。居民经营农场、葡萄园以及各种花园”。在“哥萨城(今河北涿州,含房山一部分,哥萨,很可能是奉先或者涿州的音译)”一节中说:”过了这座桥(指北京的卢沟桥),西行四十八公里,经过一个地方,那里遍地的葡萄园,肥沃富饶的土地,壮丽的建筑物鳞次节比。”在描述”太原府王国”时则这样记载,”……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 那里有好多葡萄园,制造很多的酒,这里是契丹省唯一产酒的地方,酒是从这地方贩运到全省各地。”
据《元史.卷七十四》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祭宗庙时,所用的牲齐庶品中,酒采用”潼乳、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潼乳”即马奶酒。这无疑提高了马奶酒和葡萄酒的地位。至元二十八年五月(1291年),元世祖在”宫城中建葡萄酒室”(《故宫遗迹》),更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延续时间不长,由于大量蒸馏的白酒出现,葡萄酒开始走入低谷,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葡萄酒才出现了重振江湖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