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在爱中做自己并且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通向幸福的唯一法门,也是人生达成圆满,艰难但值得去往的窄门。
丁元英和芮小丹,这两个名字在过去几年中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回想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不断产生新的觉悟。最近这种感觉依然很强烈,强烈到我必须写点什么,但究竟要写什么,我也不知道,就随着思绪流淌吧。
丁元英婚姻失败后对女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恐惧,甚至说出“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这种话,直白点说就是女人太容易纠结表象看不到实质,缺乏智慧。按他修行的境界和对女人的恐惧,他的余生该是独自走完的。
作为一个主动修行的人,丁元英不管是对社会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还是微观层面的商业、个人精神领域都有极高的认知。但他觉得自己在那参啊悟啊,始终只能徘徊在理想境界的门槛之外,入不了门得不了道。其实他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死。
芮小丹,高材生、刑警,虽然父母离异但家境优渥。所有她身边的人都觉得她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完成她正常的一生。这就是世俗人最擅长的事——用自己浅薄的认知对他人进行评判。他们看不到芮小丹的灵性,看不到芮小丹内心的真正追求,所以他们对芮小丹的误解是必然的。
芮小丹是有慧根的人,但她不是主动修行的人。她做事真诚、热烈、勇敢、坦荡,心里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不施分辨心、计较心、权衡心、得失心,是一个完全忠于自我的人。她对刑警事业的奉献、她对欧阳雪的友情、她对丁元英的爱无不是这样。在那一次邀请文化名人招待丁元英的饭局上,丁元英一首《自嘲》让在场的人羞愧难当,而芮小丹也在此不由自主的爱上了他。欧阳雪这时“好心”的提醒她:你恋爱啦。芮小丹的回答是:那就爱呗。如此坦荡、如此真诚,如此直面自己的内心。
其实芮小丹知道古城这个小地方是留不住丁元英这尊“大佛”的。但她依然爱得热烈、爱得毫无保留,这就是有真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活在当下。
人只有跟随自己的内心才能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才能幸福圆满。其实仔细想想,修行里的明心见性,心即是佛,甚至莎士比亚也说过:背叛自己是最高的背叛。这些都在说同一件事,人真有圆满的话那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人无法在不成为自己的情况下获得幸福。丁元英夸芮小丹非常不简单,是真心的,但他也知道芮小丹的局限。那就是芮小丹靠天生的灵性行事,不是主动修为自己,因此她没有具体的方向,不知道该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一个人的最高表现就是让TA成为更好的自己。丁元英就是这么做的。他用智慧不断启发芮小丹,帮助她破获大案,鼓励她去耶路撒冷、去做必要的知识储备、去出国留学、去做比刑警更能影响、帮助他人的事。这些才是芮小丹内心的真正渴望,也才是她成为自己的唯一道路。而她也用热烈、坚定、勇敢和温柔如大地般的女性之爱润化了丁元英,让他从对女性的恐惧到完全的接纳。人如果连小爱都无法接纳,怎么可能达到大爱众生的光明境界?这就是芮小丹的伟大之处,她的爱成就了丁元英修行缺失的部分,也最终让丁元英获得了圆满。
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毛姆说的那句话:你怎样对待爱情,就过着怎样的人生。爱情,往大了说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往小了说是一个人最本能、最核心的情感,也是一个人可以在另一个毫无关系的人的面前获得的最高承认。所以一个人面对自己最原始本能的情感,面对造物主给人的神圣爱情时有了分辨心、计较心、得失心,那么他面对生活也会同样如此。如果不够真诚、不够坦荡、不够坚定、不够热烈,那么他也不可能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玄妙。
很多人活着会被训化得失去自我,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告诉你要成为该成为的自己,而不是想成为的自己。因此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也没有完全审视过自己的生命,没有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自我的人往往喜欢躲到大众的选项里,因为这样的选择让自己觉得“安全”,也可以安慰自己大家都是这样的。这里的逻辑悖论在于,如果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对的,那么大部分人都应该是幸福的,但现实却完全相反。那些容易走的路就像宽门,拥挤不堪,大家争先恐后,即使不正确也可以有身边的人作为参照让自己心安理得。而那通向幸福的窄门,几乎没有人走。因为走这条路要成为自己,要抵抗他人的评判,但这却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
芮小丹的爱情可以说就是如此。他的同事、朋友以及父母,到她死后都无法理解她的爱情,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内心是多么幸福,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肉体、精神、灵魂和丁元英早已交织融合,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模样。在她举枪自杀的时候,她的内心无比坚定,但她仍牵挂着再也不能照顾丁元英。很多人理解芮小丹开枪自杀是因为不想用残破的容颜在世间活着,其实完全不对。当一个人内心已经丰盛圆满时,就已经达到了“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境界。也就是:此心圆满,何惧生死。
芮小丹的死,让丁元英彻底明白了生死。在得知死讯的那一刻,口吐鲜血的的丁元英真正体验到了人间至爱,他终于回归了“神位”,而芮小丹则做了“天国的女儿”。
葡萄酒是我的工作,阅读是我的爱好。欢迎关注@葡萄酒小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