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丘区(Cote de Beaune)
位于金丘北半部的夜丘区岩层往上拱起,南半部的博恩丘区岩层相对陷落。两区的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但岩层的年代却不相同。南部博恩丘的岩层在年代上普遍要比夜丘区晚,大部分属于侏罗纪晚期的岩层。
下坡处常见 Callovien B时期的珍珠石板岩,山坡中段处则以 Argovien时期的泥灰岩为主,呈白、黄及灰等颜色,两者之间又常掺杂着含丰富铁质的红色鱼卵状石灰岩。更高坡处常出现同属 Argovien时期但相对更晚的泥灰质石灰土。至于博恩丘区山顶的坚硬岩盘区,则多半是更晚期的 Rauracien岩层,土少石多,大多是无法耕作的森林区。
由于地层的错动,侏罗纪中期的岩层在渥尔内和默尔索两村的交界处再度拱起,往南一直延伸到松特内村。这一段的博恩丘上坡处出现了一些跟夜丘区一样的巴通阶与巴柔阶岩层和下坡处的侏罗纪晚期的岩层混合交错。断层的变动让一些侏罗纪中期的岩层也出现在下坡处。如夏山-蒙哈榭村主要以巴通阶的白色鱼卵状石灰岩为主,与夜丘区的岩层接近,有较多的黏土质,适合种植黑皮诺。但进入松特内村之后马上转为侏罗纪晚期的 Argovien岩层,随即又变为巴柔阶岩层。
多条断层通过博恩丘的葡萄园山坡,让本区岩层的分布非常多变,至少较夜丘复杂许多,几乎侏罗纪各时期的岩层都找得到。其中最常见的 Argovien时期沉积的岩层厚达100多米,同一岩层在博恩丘各地都有不同的质地变化。这样的条件让博恩丘所产的葡萄酒也比夜丘区多元,无论红酒还是白酒都相当著名。
博恩丘的坡度比较和缓,山坡的面积因而比夜丘更广阔,可以容纳更多的葡萄园。跟夜丘区一样,博恩丘也有许多冰河时期侵蚀成的背斜谷及冲积扇,不同之处在于数量更多,规模也更大,比如圣欧班甚至全村隐身在谷地内。
在博恩丘区内甚至还多了几个宽广的河谷,在佩南-维哲雷斯(Pernand-Vergelesses)、萨维尼及欧榭-都赫斯等村,都有溪流横穿过博恩丘,形成东西向的峡谷,让博恩丘区的葡萄园除了位于朝东的山坡外,也退居峡谷内且往西面的山区延伸,除了形成朝南与朝东北的葡萄园,也出现了海拔更高的葡萄园,有些甚至超过400米。
夏隆内丘区(Cote Chalonnaise)
夏隆内丘在地质上属金丘区向东南边的延伸,由 Dheune河谷在邻近松特内的地方切穿山脉而与金丘分隔。在北部的精华区,岩层及土壤与金丘区并无太多差别,都是侏罗纪中晚期的岩层和以石灰质黏土为主的土壤。
葡萄园同样位于中央山地和布雷斯平原交界的断层坡上,南北绵延35公里,海拔高度介于200到350米,跟金丘区主要的葡萄园差不多,但似乎平缓一些。不同的是,夏隆内丘的葡萄园显得四散分裂,山丘分裂成数道谷地,山坡也不那么连贯;葡萄园较分散,而不是连成一条带状,有时掺杂在牧场与农田之间。除了如同金丘区的向东坡地,区内还有向西、向南等往各方倾斜的山坡。
北边的产酒村,如胡利、梅克雷及吉弗里等,大多位于侏罗纪晚期的岩层之上。葡萄园里的土壤多由石灰岩及泥灰岩风化而成的石块与石灰质黏土构成,与博恩丘十分相似。往南到蒙塔尼附近,因岩层拱起,构成葡萄园的岩层不太一样,较多侏罗纪早期的里亚斯岩层,以及比侏罗纪更早的三叠纪时期的岩层,也是泥灰岩土质居多,含有较多的黏土。
区内的霞多丽多种植于土壤中黏土质较多的葡萄园,这些土壤主要来自泥灰岩和泥灰质石灰岩,蒙塔尼和胡利两村是最典型的例子。黑皮诺比较偏好多黏土质与多石灰质的土壤,在梅克雷和吉弗里两村,以及胡利村部分地区都有这类适合种植黑皮诺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