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拼多多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从成立到上市,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阿里用了5年,而拼多多只用了短短3年。
然而,上市之后拼多多却激起众多声讨之声。7月28日,著名家电品牌创维发表声明称,正与“拼多多”严正交涉,要求即日停止所有假冒创维电视产品的展示及销售活动,并保留追究“拼多多”及相关侵权方的全部法律责任。
《新京报》发布了“拼多多正在成为新一代假货们的聚集地”的文章,曝出了拼多多平台上充斥小米视界、三星视听和VDVD手机等众多山寨品牌。
不仅仅是知名的家电、日化类产品假货擦边产品多,拼多多的葡萄酒板块也如此。WBO查询之后发现主要是3种乱象:
1、 擦边知名品牌,涉嫌侵犯知名品牌的产权,商标攀附现象普遍。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知名的葡萄酒头部品牌。
2、 误导性宣传。明明是国内灌装的葡萄酒,卖家想法设法暗示是原瓶进口,误导消费者。
3、超低价格进口葡萄酒,品质和保存条件难以保证。比如69.9元一箱的法国原酒进口红酒,单瓶价格折合11.65元,含税收(散酒关税20%)、包装、运费,酒体质量可想而知多么低劣。
拼多多的生存逻辑
有媒体分析:拼多多是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但这种极致低价的模式,又是通过对消费升级进行提前透支来创造的一种表面繁荣。而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则更是劣币驱逐良币,以“消费升级”之名,行“消费降级”之实了。
曾从事酒类电商的行业人士常亚楠指出:拼多多的客户群是三四线市场的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京东和阿里难以全面覆盖,就是所谓的五环以外的消费者。
葡萄酒策划人王德惠把葡萄酒消费者分为三个层级:1、葡萄酒入门级消费者。2、葡萄酒进阶级消费者。3、葡萄酒爱好者。入门级消费者有数亿,进阶级消费者有数千万,爱好者级消费者有数百万。
而拼多多正是瞄准了入门级消费者,正是其宣传的3亿消费者。
“三四线市场的不少消费者葡萄酒知识缺乏,在乎价格,拼一单葡萄酒,即便是不好喝,试错成本不高。69元一箱的葡萄酒拼了2.9万箱就很能说明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本来就是知假买假的,他们看重的是所谓的名牌带来的面子。”一位行业人士指出。
“除了盲目追求流量和业绩之外,拼多多葡萄酒板块的专业性也是问题。”上述人士称。
正如一些媒体指出的:拼多多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互联网普及差距这样一种不均衡的现状。
拼多多的商业逻辑除了满足这种低端需求外,还满足了一些卖家的需求。
“有部分葡萄酒产区,近年来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持续降低,又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原有的一些酒厂转型不成功之后,沦落成进口原酒灌装厂,这些产能需要释放,而一二线城市相对消费成熟、理性,所以大量的所谓进口原酒灌装产品就流入了电商渠道和三四线小型超市渠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指出。
精品酒、名牌产品目前很难与拼多多合作
“拼多多的假酒现象只是把过去比较分散的擦边、假冒产品集中进行展示了而已,本质上是现阶段不规范商业环境的反映。除了电商本身的监管水平外,还有待于国家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的加强。”一位行业人士指出。
“拼多多在上市前,看重的是流量,忽略了品质和知识产权保护。在成为公众公司后,这个短板不补上是难以走得长远的。从拼多多上市披露的信息中看出,募集的资金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改善供应链和提升商品品质,这次被媒体大面积曝光后,接下来或许会整改。而整改的一个指标就是知名葡萄酒品牌的进入,摆脱假货集中营的形象。”常亚楠表示。
对于拼多多对于葡萄酒行业的影响,有行业人士认为:拼多多的定位决定了精品酒经销商不可能与之合作。而对于平民化的葡萄酒品牌来说目前也存在合作难题,首先是销售环境差,知名品牌不可能与假货、山寨为伍。其次,价格问题。品牌葡萄酒比较在意价格体系的稳定,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可能会对线下经销商体系带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