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档案馆(Les Archives Nationales)是法国的一个国家公共服务机构,隶属于文化部(Le Ministere de la Culture),负责收集、归纳、盘点、保存和修复一系列档案,包括国家中央政府档案、巴黎公证人档案以及涉及国家利益的私人团体档案等。
图片来源: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最初的国家档案馆是在法国大革命(Revolution Francaise)期间创建的。法国在此之前并没有收集所有政府档案的中央机构,只有一些特定机构会储存相关档案。1790年9月12日,国民议会(L'Assemblee Nationale)将该档案馆命名为国家档案馆,并规定其职责为“将所有涉及建立国家机构、制定国家公权法律及各部门法律的法令归档”。
四年后,由阿曼德-加斯顿·加缪(Armand-Gaston Camus)起草的《7号梅西多法令》(La Loi du 7 Messidor)进一步定义了国家档案馆的角色——国家档案的中央存储机构,并明确了三项基本原则:国家档案的集中化、面向公民的透明化以及建立国家档案网络的必要性。随后,国家档案馆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革命时期丢失的中央档案、巴黎地区教会的档案、扣押的移民或罪犯的档案都逐渐收回。
阿曼德-加斯顿·加缪(图片来源: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1808年,拿破仑一世(NapoleonⅠ)将国家档案馆暂时安置在拥有足够空间的苏比斯酒店(L'Hotel de Soubise),繁多复杂的政府档案收集工作得以在这里进行,相关文件也得以合理保存并形成体系。此外,随着档案馆的发展,其场馆也向酒店周边的建筑扩展,雇佣的工作人员也越来越专业。当时,甚至有学校推出了清点文档的专业,以培养此类人才。1867年,档案博物馆(Le Musee des Archives)正式成立,许多备受关注的文件都在此展出。
苏比斯酒店(图片来源: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1927年,罗汉酒店(L'Hotel de Rohan)也“参与”到了档案收集的工作当中,巴黎公证材料自此有了归宿。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Ⅱ)后,国家档案馆的职能进一步拓展,开始进行个人、家庭以及商业档案的收集,巴黎地区的档案馆出现了饱和。面对数量庞大的卷宗储存需求,位于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前北约建筑在1972年被分配给国家档案馆。值得一提的是,枫丹白露档案馆的团队致力于实现文档储存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子档案的开发。
罗汉酒店(图片来源: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1988年,国家档案馆接待与研究中心(Centre d'accueil et de recherche des Archives nationales,简称:Caran)在巴黎落成,这里汇集了此前位于巴黎玛莱区(Le Marais)的多个阅览室,专门面向公众开放。
在国家档案馆接待与研究中心内举办的展览 (图片来源: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尽管巴黎和枫丹白露档案馆在文档收集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二者皆已饱和,枫丹白露分馆又相对偏远,因此政府早在1995年便计划第三个选址。2004年,政府选定在塞纳河畔皮埃尔菲特(Pierrefitte-sur-Seine)建立第三个档案馆,并委任建筑师马西米利亚诺·福克萨斯(Massimiliano Fuksas)负责设计建造。
塞纳河畔皮埃尔菲特分馆(图片来源: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2013年2月11日,这座欧洲最大的档案馆正式建成,时任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亲自为其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