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挂杯越多,葡萄酒的品质就越高。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挂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01 何为挂杯?
图片来源:Chateau Guiraud
轻轻晃动酒杯,待酒液在杯中绕行数圈后停下,再稍等片刻,我们就能看到一行行弧形或条形的酒液沿着杯壁缓缓滑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挂杯”。因其形似徐徐流淌的清泪,浪漫的法国人也把它称为“葡萄酒的眼泪”,即“酒泪”。除此之外,挂杯还有“酒腿”、“酒脚”和“教堂的窗户”(Church Windows)等别名。
02 挂杯是如何形成的?
挂杯产生背后的原理是“吉布斯-马兰戈尼效应”(Gibbs-Marangoni Effect),即由两种液体的接触面间的表面张力梯度造成的传质现象。轻摇酒杯后,酒液会在酒杯内壁形成一层薄薄的液体膜。其中易挥发的酒精散逸到外界环境后,导致液体膜的表面张力失衡。在重力作用下,酒液就会沿着杯壁流回杯中,从而形成挂杯。若是晃动尚未开瓶的葡萄酒,你会发现酒瓶内壁不会出现挂杯,这是因为酒瓶是密闭的,酒精没有挥发出去。
需要注意的是,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酒精的挥发速度,进而影响酒泪的形成。温度越高,酒精挥发得越快,酒泪也就越容易产生。
03 挂杯说明什么?挂杯明显=好酒?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酒精挥发是引起挂杯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糖分、甘油和干浸出物(残糖以外的所有非挥发性物质)等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温度、湿度及酒杯材质等外在因素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挂杯越厚密,停留时间越长,说明葡萄酒中的酒精和糖分含量越高,也意味着其酒体更为饱满厚重。
不过,挂杯明显与否和葡萄酒品质好坏并无必然关联。要判断葡萄酒品质的高低,我们还是得综合考虑平衡性、浓郁度、复杂度及余味等多个方面的表现。